作文库原创作文作文范文

《草船借箭》读写练习题

时间:2023-01-18 13:33:07 | 来源:作文库

《草船借箭》读写练习题(通用15篇)

《草船借箭》读写练习题 篇1

  作者:朱维山

  一.概括各段段意。

  第一段(l、2自然段):

  第二段(3—5自然段):

  第三段(6—9自然段):

  第四段(第10自然段):

  二.根据课文填空。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                                        );草船借箭准备是(                            );草船借箭的过程是(                                      );草船借箭的结果是(                                                   )。

  2.文章结尾的句子(                                     )照应了开头的句子(                                              )。我们学过的首尾照应的课文还有(                                            )。

  三.本文从诸葛亮“识人心、知天象、晓地利”三方面落笔,表现他的“神机妙算”。试分析下面句子各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特点。

  (1)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           )

  (2)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           )

  (3)鲁肃答应了……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           )

  (4)……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           )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           )

  (6)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

  四.总结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五.读同学习作,完成练习。

  劝爸爸戒烟

  青岛碱厂子弟小学五(2)班  高俊

  我爸爸很爱吸烟,可以说是吸烟成瘾,一天要抽两包多。家里常常乌烟瘴气的,呛得我和妈妈直咳嗽。爸爸早上起来也要咳嗽一阵。我们劝他戒烟。可他说吸烟解乏,消除疲劳。我知道那是根本没有科学道理的。

  每天晚上,我在爸爸的喷烟吐雾中完成作业;每天早晨,我又在烟雾中起床。我想:这样下去可不行,爸爸的身体吃不消,我和妈妈也会生病的。我要想一个巧妙的办法使爸爸戒烟。我想了又想,最后我想出来一个好办法。

  我对爸爸说:“爸爸你把空了的烟盒给我好吗?我要收集烟盒!”爸爸说:“这件事我帮定了。”他并没问我要干什么,可能觉得我要搞什么有益的队活动吧。爸爸每天晚上回家都把烟盒交给我。我就放在抽屉里,一个、两个……一个月下来,我的抽屉里装得满满的都是烟盒。我数了数一共有73个。

  那一个星期天,我对爸爸妈妈说:“我要发布一个新闻。”爸爸说:“什么新闻,赶快宣布!”我把抽屉里的烟盒倒出来。对爸爸说:“爸爸,这就是你一个月抽的烟,一共73盒。折合人币150多元。”爸爸惊异地说:“不可能这么多吧!”他一边说着,一边翻着看,发现品牌一点没错,全是他抽的烟,就有点难为情了。我对爸爸说:“抽烟危害身体健康浪费钱。要是把这些钱省下来,可以存进银行支援国家建设,也可以买食品衣服,也可以买学习用品,也可以捐给希望工程的失学儿童,那该多好啊!”爸爸听了我的话说:“我一定戒烟!”“话算数吗?咱们拉钩!”我伸出的手指。“爸爸这一回一定戒烟,放心吧。”他也伸出了手指。

  从此,爸爸果然戒烟了。

  朱维山指导

  发表于《海湾集团报》1996年11月版

  发表于2009年3月30日《求知报》小学五年级b版

  1. 小作者为什么要劝爸爸戒烟?

  2. 小作者是怎样劝爸爸戒烟的?这个方法好在哪里?

  3.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从哪里看出来的?

  六.习作。

  写一件事,表现出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草船借箭》读写练习题 篇2

  浙江仙居县外语学校:赵永攀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关章节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主要写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干,借造箭暗害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用妙计挫败的经过.

  教学重点:

  《草船借箭》一文是训练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本课的训练重点确定为: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设计理念: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新课,学生质疑,初读解疑.

  1、《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历史长篇小说,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学生回答)这些故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电视上、书上、多看有益电视,多看书能丰富我们的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教师介绍历史背景: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来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权和刘备联合抗现的时候发生的.

  3、学生齐读课题,教师设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以后,想知道什么?(如: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借到箭没有?)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并自己解决问题.

  二、紧扣重点,再次质疑,合作探究.

  1、读了课文,谁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2、通过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前因:诸葛亮很有才干,周瑜很妒忌,想陷害他.

  后果: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3、请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前因后果,还想了解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整理)

  ①周瑜怎样陷害诸葛亮?

  ②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4、将全班划分成若干个小组,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5、指名学生回答解决什么问题.

  ①周瑜怎样陷害诸葛亮?

  A三天造十万支箭.(同桌分角色朗读,体会两人的言语态度)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B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你从哪里知道的,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②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A鲁肃帮助.

  B大雾漫天

  C曹操不敢轻易出动

  D“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后又“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A知天时

  B懂地理

  C识人心

  三、再读课文,问难质疑,启发思维.

  1、学生质疑,学生解答.

  2、同学们能对作者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吗?

  3、教师相机提问:

  ①你认为课题《草船借箭》的“借”用得合适吗?

  ②你认为鲁肃是吃里扒外,还是忠厚老实?

  四、总结分段,综合练习,检测效果.

  1、请你给课文划分段落.

  2、小黑板出示,请说出他们这样做的前因和后果.

  ①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

  ②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箭.

  3、学生推荐《三国演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点评:

  上述教学设计的最大特色一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草船借箭》一文采用“三疑三读,读中解疑”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二是恰当地运用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简单的易于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如对课题的质疑;对于课文所要体现的重点问题,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合作解决,同时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启迪心智.三是充分发挥了语文“读”的功能,让学生在三次读文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同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语言,体会了人物的特点,也训练了朗读能力.四是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结束课文时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可以激发学生读好书的欲望,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

《草船借箭》读写练习题 篇3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河南省新郑市新村镇梨园小学 任巧英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 ,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 。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 ?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 ,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 。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

  四、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 ,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 李秋明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课堂上这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一般地说,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二字。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福建省南安市九都中心小学 黄乌治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下面是我教《草船借箭》时的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刚才又自由读了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诸葛亮运用计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事。

  生:周瑜想用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办法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击破了周瑜的阴谋。

  师:读了课文后,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

  生: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

  生: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

  生: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还那么有把握?(学生一共提了不下20个问题)

  师: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老师觉得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怎样认识文中的这些人物,把握了人物的特点,问题也自然解决了。大家有兴趣来研究这些人物吗?

  生:有!

  师:文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读书研究,注意抓出他的特点。

  (学生进入探究性阅读活动。七分钟后,展开读书交流。交流中,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还有一定的见地,但对事件的理解比较分散。)

  在这个片断中,我能对学生的读书质疑进行梳理,但没有根据文章内容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恰当归纳、提升学生的问题,而是将学生引导到事先设定的探究人物的特点上来。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人物的特点也是在具体的情节中体现的,如果我能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问题引导调整,以“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贯穿整个读书探究活动,学习的目标将更加明确,文本价值也会有效体现。另外,学生各自探究的问题过于分散,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探究成果时,必然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如研究曹操的同学关注的是曹操的特点,而对其他人物的认识只能听听而已,因为自己没有探究的基础,对其他同学的探究成果就不能辩证地分析,更谈不上发表个性化意见了。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体会到适时抓住学生的阅读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与关键环节。

《草船借箭》读写练习题 篇4

  执教者:夏静怡

  教学要求:

  1、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 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 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 揭题。

  2、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 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 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 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一)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二)讲读第一段。

  1、 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 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ξ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 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思吗?你怎么知道?教学:惩chéng罚fá

  4、 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角色读)

  (一) 讲读第二段

  1、 为了达到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 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 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二) 讲读第三段。

  1、 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起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 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 讲读第四段。

  1、 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 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

  结果呢?

  3、 你认为周瑜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4、总结:我们今天读课文,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象。通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练习。

  (四) 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 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 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五) 引导课外阅读。

  1、 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 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草船借箭》读写练习题 篇5

  执教者:李向红

  一、教学要求:

  1、讨论、理解课文二、三、四段主要内容。

  2、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3、进一步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三、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吹塑纸小船数只。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内容:

  学习二、三、四段。

  六、教学过程 :

  1、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看到诸葛亮面对周瑜的蓄意谋害和步步紧逼,是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务。周瑜以为诸葛亮了上自己的当,以为自己是十拿九稳地占了上风,非常高兴。诸葛亮怎么完成任务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是怎样做的?(默读3─5节后答)

  2、你从中看出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备用:

  ①周为什么吩咐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用的材料?

  ②诸葛亮怎么敢找鲁肃帮忙?

  周瑜:想害诸葛亮,从“造”的方面卡,对诸葛亮的打算一无所知,连听了汇报也不明白。

  诸葛亮: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做的借箭准备。(识人心)

  3、周瑜不知道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却在充分准备之后,稳扎稳打地开始行动了。(自由读6─9节)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借箭的。读书要求:

  ①用“__”把出发时间、二十只船怎么受箭,怎么返回的语句勾出。

  ②根据课文内容,把借箭经过向同桌讲一讲,注意用上书中的重点词句。

  4、请同学上台,用小船演示,讲述草船借箭的经过。(出示小黑板:长江方位图)

  5、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怎么那么巧?

  ──也用“__”勾有关句。(知天文)巧借天时

  6、他还作了哪些安排保证借箭成功?

  ──①擂 ②船

  7、为什么叫士兵擂鼓呐喊? ──造成进攻假象,逼使曹军放箭。

  8、为什么先叫船头朝西,后来又叫朝东,还要“一”字儿排开?

  ──便于受箭,便于返回,走一步算一步,深谋远虑,善于分析和利用自然条件,叫巧借地理。(晓地理)

  9、为什么调转船头后,书上要说是“逼近”?

  ──①已惊动曹军,冒着危险;

  ②使曹军误以为是真的进攻;

  ③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胆识过人。

  10、看插图,空中大雾迷漫,船外箭雨纷纷,诸葛亮却手摇鹅毛扇,正在饮酒取乐。请用“~~~”勾出他这时说的话。抽读。他为什么笑首说“只管饮酒取乐”?抽读。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

  11、曹操出兵没有?他怎么做的?──正中下怀

  11、曹操是怎么知道上当的?引读“诸葛亮吩咐……。”他为什么“吩咐……”?

  ──①嘲讽、动摇军心;

  ②知道追赶不上;(抓“顺风顺水”扣“船头朝东”)

  ③有利于突出其才干。

  1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三天借箭十多万。(结果)

  小结: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一切都按诸葛亮的安排进行。他真是料事如神!

  14、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用为蜀、吴联军主帅的周瑜本应非常满意,他却长叹一声,导读。他为什么要长叹?

  15、“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带有什么感情色彩?由周瑜的口中说出来,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但又不得不服输。再读这一句,体会周瑜的心情。

  小结:两人斗智,至此胜负分明。

  16、现在回顾全文,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①三天有大雾;②鲁肃会帮忙;③二十只船够;④船头东西摆;⑤士兵擂鼓喊;⑥只管饮酒乐;⑦出发、返回妙。

  17、“草船借箭”是写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命“借”?

  ──①还击;②还因为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巧妙地借天时、借地利、借对人的了解,巧妙地安排,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干,粉碎了周瑜想陷害自己的阴谋,打击了曹的实力与士气,为联合抗曹做出了贡献,命“借”就有利于表现他的才干。

  18、就从这个“借”字,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你对诸葛亮什么感情?赞扬什么?

  19、回顾板书(连线) ──蜀吴联军本当一致抗曹,可是周瑜气量狭小,生了妒忌之心。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借口两军交战需要用箭,用十天造箭十万的诡计来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挺有才干”,他神机妙算,结果成功地只用三天就借箭十多万,迫使周瑜仰天长叹,低头认输。这,就是“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读记叙事情发展的文章,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清,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这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写类似的文章,也要注意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使别人看得明白。

  ※ (全国中青年阅读教学竞课优秀奖)

《草船借箭》读写练习题 篇6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结构严谨,以“借”为主线,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过人。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设计理念】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部书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应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品读活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这样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雍容大度、神机妙算的形象才会“立”在孩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⑴ 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⑵ 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⑴ 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⑵ 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知天时:

  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⑴ 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

  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⑵ 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 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 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引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⑴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⑵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⑶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⑷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⑴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⑵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⑶ 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⑷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交流预设:

  ⑴ 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⑵ 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⑶ 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⑴ 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⑵ 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⑶ 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2、后人借这件事写出了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3、指名朗读,背诵。

  这首小诗精炼的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又赞美了诸葛亮的智慧,是对文本精妙的扩展和延伸。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等相关章节。

  【练习设计】

  1、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____,接着写了____,重点写了____,最后写了____。

  2、歇后语连线:

  张飞吃豆芽    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    装模作样

  东吴招亲     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秤砣    有借无还

  周瑜打黄盖    小菜一碟

  3、关于三国的成语请读一读, 再试着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味如鸡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手不释卷。

  【教学建议】

  1、教学时,也可以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如,“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如,周瑜为何设造箭之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可采用读、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最后,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形象化的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最好的载体,教学中,注意品读课文当中富有形象色彩的语言。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补充资料】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诸葛亮病危期间吩咐杨仪,死后不能发丧,做一个假诸葛亮木像放在车上,一切事务照常进行。

  诸葛亮死后,遗体装在灵车上的一个龛里,由三百多精心挑选的将士护送,要运回成都。

  司马懿催动大军追赶蜀兵,以为诸葛亮已死了。但是半途他犹豫了,会不会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这时夏侯霸带着探子来报,五丈原蜀营已空无一人。司马懿听说后,半信半疑,率兵开向五丈原,果然蜀营空空。他唯恐蜀军撤走,赶紧带领人马向前追杀而去。忽然间蜀军掉头杀了回来,只见中军“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大旗飘动,四轮车上坐着一位活生生的诸葛亮!这可吓坏了司马懿,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于是勒马往回逃,魏军兵将丢盔弃甲,自相践踏。魏军一直逃跑了五十多里地。两个魏将赶了来,叫司马懿不要惊谎。司马懿停下来急问:“我的脑袋还在吗?”知道蜀兵已远去,他才放心了。司马懿到处探听蜀军的去向,而蜀军早已不见踪影。

  后来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确实死了,蜀军已全部退回汉中。司马懿遇见的诸葛亮仅仅是木像而已,他这才后悔不迭。由此,蜀地便流行了一条谚语:“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

《草船借箭》读写练习题 篇7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那么怎样来让学生走入文本,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样通过课文中几篇名著的教学,激发学生多我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呢?

  1、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弄清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它们与“箭”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落实课外阅读目标开了一个好头。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通过反复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本中写到箭的,这四人各有不同的表述:周瑜——“造箭”,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鲁肃——“借箭”。“造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想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答应3天造好,说明他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成竹在胸。“取箭”则是诸葛亮对真诚厚道的鲁肃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拥有的知识充满信心,对自己的预设充满信心,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射箭”是诸葛亮预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动,说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谨慎,大雾天一定不肯轻易出兵,只会放箭。真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凸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略。“借箭”是忠厚朴实的鲁肃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只有他目睹并参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向鲁肃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诸葛亮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给的造箭任务。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处设疑,引导学生仔细研究文本。

  诸葛亮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非常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可是,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不禁产生了怀疑。于是,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太自负了,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难,现在明明知道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对名著的了解实在太肤浅了,这让我的教学显得底气不足。看来,广泛地阅读(不仅仅是读教材、读教参,还要读名著、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孩子们感兴趣的一切读物),紧跟时代地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动,学生阅读面的开阔)是当好一名了“语文”老师的必修课,自修课,再修课。真是“活到老” 须“学到老”啊!

《草船借箭》读写练习题 篇8

  胜利油田十五中   李玉堂

  一、教学内容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学目标 :

  1、  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   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   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

  1、复习引入,我们十一册学习过《赤壁之战》,对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大家积累了哪些?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味如鸡肋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    老马识途  木牛流马

  2、 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查字典。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阴险狡猾;  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鲁素: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

  不喜欢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

  喜欢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图文结合,看出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博才多学,知己知彼,善于运筹帷幄。是历史山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6、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读写练习题 篇9

  浙江省上虞市百官镇中心小学  王崧舟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 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评点】本案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最具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周一贯 评点)

  [作者简介] 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先进工作者、全国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绍兴市优秀教师,其事迹先后被收人《当代中国人才库》《中国专家人才库》。

  王崧舟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先后师从朱作仁、周一贯等我国当代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研修语文教育心理和语文教学艺术,凭着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坚实功底,逐步形成了一种灵巧而扎实、雅致而简洁的教学风格。他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个体生命的高度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依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鼓励创见、引导质疑、敏于点拨,并独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先后主持《电化教学与语感培养的研究》《语文习题导练模式的研究》《中国当代小学作文教学流派的研究》《计算机促进语文教学模式变革的探索》《“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的探索》等省部级立项课题的研究究,并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理论先行、注重实证、模式创新、服务课堂”的科研特色。出版学术专著《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流派》一书,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中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的课题研究成果《计算机促进语文教学模式变革的探索》获浙江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继续教育与名师培养的实践和研究》获浙江省1999年度基础教育优秀教科研居果二等奖。有关的实验课便、课题论文及CAI课件还先后荣获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平比一等奖。

《草船借箭》读写练习题 篇10

  学习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延迟、探听、私自、军令状、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二、介绍背景,引出新课。

  三、板书课题,质疑。

  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上面问题。

  五、学生自读课文,同桌检查认字及自读课文情况。

  六、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板书课题。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认识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在诸葛亮和周瑜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课题。

  二、回顾课文开头部分。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意欲加害诸葛亮,于是请诸葛亮到军中议事,周瑜是怎样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的?我们一边观看录像一边回顾。

  2、三天之后造箭情况如何?(如期如数交付曹操)。周瑜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在三天之内借到了十万支箭,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三、体会借箭之法。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借船、借人、借一江大雾)

  2、周瑜看到十万支箭后长叹一声,说——

  (板:神机妙算)

  3、什么叫“神机妙算”? (指导朗读。) 

  四、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哪里呢?

  1、最先算到了什么?当时雾大吗?从哪读出的?

  出示句子: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从哪读出雾大?

  是啊,前人就曾有篇《大雾垂江赋》为证,感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感受一下当时雾之浓之大。后人也有诗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指导朗读。)

  这一江大雾时偶然碰巧还是早有预见?从哪读出的?

  2.出示句子,指导学习方法。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放过第一日]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又放过第二日]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放过两日,至第三日又到四更时分,险到没处去矣。]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不知箭在何处?奇甚。]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a.读读上面这段话,看看与书中有何不同?再加上批注认真读读,看看有何感受。

  b.师生共读,小结批注内容。(可批注出:当时的想法、看法、心情、疑问等。)

  c.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自读课文七、八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边批注,也学学毛宗岗评一评三国,学学易中天品一品三国。

  d.全班交流。  

  3.最难测的莫过于人心,可诸葛亮却最会揣测人心,他抓住曹操生性多疑的弱点,草船借箭;取鲁肃忠厚守信的优点,草船借箭,知周瑜心胸狭窄,将计就计,草船借箭。

  4.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出示句子:

  •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齐读后小结:取箭之法。然后播放录像。

  五.总结。

  诸葛亮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用计之妙最善于的莫过于一个“借”字。他借江东之兵攻打曹操,借曹操之箭助江东。紧接着他又借东风火烧赤壁,借荆州有借无还。他又是如何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的,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至四十九回。

《草船借箭》读写练习题 篇11

  一、教材版本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

  二、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文章有所改动。例如,原文一开始讲鲁肃领周瑜命探诸葛亮是否得知蒋干中计之事在课文中被略去;原文中的《大雾垂江赋》在课文中亦被删除;孔明邀鲁肃同去取箭成功后在返途中的对话亦省略未提等等。课文编者将原文做这些方面的改动必有其意图,旨在能够让学生明白原作者在叙述“草船借箭”的整个过程时是如何交待前因后果的。除此之外,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一个片断从而激起他们阅读原著的浓厚兴趣。

  这篇课文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及展开故事情节是其一大特色。同时,学生能在体会人物语言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品质,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所在。

  三、学情分析

  对于这种情节曲折起伏、扣人心弦;人物活灵活现、丰富多彩的白话文式的历史小说,学生特别感兴趣。在第十册的第五单元,学生学习了《赤壁之战》一文,可以说,对古人打仗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有所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这为学习《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奠定了基础,对于诸葛亮“算”准人心这一点应该不难理解。而对于“算”准天象和地利,仍需要老师较为详细的引导、讲解。特别是当时三国的地理位置,学生对于一开始的“头西尾东”和后来的“头东尾西”较难理解,因此,老师要借助坐标加以讲解。

  四、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①“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②“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这一点最适合学习历史性题材的文章时使用,要了解文章大意,必须了解其历史背景,而六年级的学生肯定能独立完成收集资料这一工作。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就应该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等人的资料,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草船借箭”这一故事的历史背景。

  2、《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说明》中对教学提出了“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的要求:“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并使朗读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据此,我在设计教案时,特别是第二课时的教案中重点强调了“品读句段,加深理解”,旨在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3、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从2000年开始进行“语文组块教学实验”。他的研究显示,“组块教学采用综合学习活动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即学生围绕一个语文学习主题,融合听说读写、思考、感悟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方式,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这就是组织方式的‘组块化’。’’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借鉴了薛老师的这一理念,尝试将教学过程由原来的线性化转变成组块化,尽量做到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中心,让他们围绕课文的一个中心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

  五、设计特色

  以读带讲,读中感悟,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人物的品质。

  六、教学课时三课时

  七、教学总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学会课文中的7个生字。

  2、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一定的历史常识。

  (二)过程和方法

  1、明确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知道其前因后果。

  2、通过分析前因后果,知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2、体会我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

  八、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九、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预习:

  1、查出“神机妙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发生的背景。

  2、初步想一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生自学课文中的7个生字,在文中画出其词语,把字音读准确。

  2、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

  3、通过自读课文,能抓住文中最值得研究的词语——“神机妙算”。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用《赤壁之战》的故事,以谈话的方式(要提及“东南风”即天时在“赤壁之战”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曹操给你留下的印象,即生性多疑。)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2、简单介绍“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先由学生说,再由教师补充)

  3、引导学生找出题眼——“借”,并围绕“借”字质疑。(教师按事情发展顺序将问题排列:①谁借箭?②向谁借箭?③为什么借?④怎样借?⑤是否借到?)

  板块二:自学解疑

  1、课文的语言通俗易懂,同学们自由默读,找出文中提及的人物,并想想他们之间的关系。(初步解决问题:①谁借箭?②向谁借箭?③为什么借?④是否借到?从中了解文中四位人物之间的关系。)

  2、再读课文,了解前因后果,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原句。

  3、概述中间环节,适时板书,理清结构层次。

  起因:妒忌

  设计陷害

  借船策划

  大功告成

  结果:心服口服

  4、找出文中最值得研究的词语——“神机妙算”,设置悬念。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明确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知道其前因后果。

  2、通过分析前因后果,知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述回顾

  1、 话说周瑜妒忌诸葛亮,因此设计陷害,才有了“草船借箭”一事。谁能将这一故事复述出来?(两种复述形式并用:一人全部复述;多人接龙复述)

  2、周瑜原想陷害诸葛亮,然而他的如意算盘未能得逞。诸葛亮如期完成“造箭”一事,让周瑜感叹其“神机妙算”。究竟诸葛亮算准了什么?

  板块二:品读句段,加深理解

  1、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看看诸葛亮究竟算准了什么?独立学习之后,再在小组中交流看法。

  (按学生理解的难易程度排列)

  【1】算准三天之后江上必有大雾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教师引导】

  ①“雾”大到什么程度?(不说,用读来表现。先个别读,抓“漫天”、“面对面”等词的朗读。课件出示该语句,标红这两个词语。最后齐读。)

  ② 但是,雾的出现是可以碰巧的,这怎么能足以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呢?联系上文看看,哪些语句足以说明诸葛亮算准了这时候有大雾?(学生找出相应语句,课件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齐读该句。)

  ③变化莫测的天气他都能算准,说明他很有把握,谁再来读?(指名个别读,抓“仍然”、“直到”两个关联词的朗读,并适时标红。)从他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做事情很有把握,有把握到了什么程度?(引导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胸有成竹。)

  ④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让学生齐读。)感觉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了吗?加上半句。(课件出示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再让学生齐读。)这样呢?感觉到了吗?再加上半句。(课件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回呢?可见,作者费笔墨描写前两天没有动静的情况是必需的,不是多余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才能感觉到他的神机妙算!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课件出示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

  【2】算准曹操不会出兵只会射箭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教师引导】

  ①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在这篇文章当中,哪些语句也体现了他的这一性格特点?(学生找“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②曹操的这一做法正中诸葛亮下怀,怪不得诸葛亮笑着对鲁肃说……(课件出示“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其中,“一定”一词事先标红,以便提示学生重读该词。)

  ③诸葛亮可谓是话中有话,如果我是鲁肃,我听不明白,我会对他说:“在下愚昧,请大人明示。”那么,诸葛亮又会如何“明示”呢?(课件出示“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④ 老师扮演鲁肃,谁来扮演高深莫测的诸葛亮?(师生合作将诸葛亮的话补充完整。)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可是课文中没有写出来,这可真是“言已尽而意未犹” 啊!诸葛亮如次神秘,还体现在他的“笑”中,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他此时此刻究竟在笑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一是笑曹操生性多疑而导致中计;二是笑鲁肃忠厚老实;三是笑周瑜阴谋落空;四是笑自己将一切掌握在手中,不费吹灰之力,大功告成。)

  ⑤诸葛亮真不简单!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课件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

  ⑥ 如果说,诸葛亮仅仅算准了曹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草船借箭”能成功吗?他还要算准另一个人。(生应该会说“鲁肃”,若不能,师引导。)他算准了鲁肃怎样的性格特点?何以见得?(学生找“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抓“果然”、“只”这两个词语说明鲁肃为人忠厚老实。)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这都能给诸葛亮算准,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课件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

  【3】算准曹军来不及追赶船只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使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教师引导】

  ①请你根据这段话,画出诸葛亮带船行驶的示意图。画好之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理解。

  ②对这一部分提出你不懂的问题,同桌互相交流解决,如解决不了的则可问老师。

  ③《孙子兵法》有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课件出示,师解其意: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可见,诸葛亮对地形的掌握也是其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而这是随他同去的鲁肃所始料不及的,更不用说毫不知情的周瑜了。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课件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

  2、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这一“算”,同时算准了天时、地形、人心,这就叫“神机妙算”,是非一般人所能及的。当知道了整个过程后,(课件出示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最后一次齐读这句话。)二者相比,诸葛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周瑜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指名个别学生说)

  3、诸葛亮这一“借”,赢得了后人的高度赞扬,有这么一首诗赞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课件出示,师范读。)

  板块三:练习表演

  布置学生练习周瑜与诸葛亮一开始的对话表演。

  第三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比较流畅、顺利地完成对话表演,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2、能在《三国演义》的原文中找出和课文《草船借箭》相对应的句段,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合作表演

  分配角色,可生生合作演,亦可师生合作演。

  板块二:古今对照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原文选段,让学生找出和课文《草船借箭》相对应的句段,激励学生阅读原著。

  板块三:交流分享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知道的三国故事。

  板块四:总结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的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可谓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三国,明军事;读西游,分善恶;读水浒,懂团结;读红楼,重感情。希望同学们多读好书!

《草船借箭》读写练习题 篇12

  吴存明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第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造教育渗透点

  一、复习前文

  导入  新课

  2`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回答:

  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  ,保存持思维的性。

  二、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7`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

  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3、读诸葛亮说的话,

  4、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

  学习“借箭经过”

  突出“神机妙算”

  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

  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

  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

  5`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

  5`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3` 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  创造教育得失

  草船借箭

  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

  周瑜:妒忌 故意迟延 不给齐全 长叹一声

  自有妙用 管保有箭

  诸葛亮:才干 只要三天(大雾漫天)靠近水寨

  立军令状 一字摆开 擂鼓呐喊

  神机妙算(放箭如雨)掉转船头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草船借箭》读写练习题 篇13

  第十二册《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秒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摘录课堂片段:

  生(沈雁)上台:我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他知道江上雾很大,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驽手朝他们射箭。这样他就能借到箭了。(教师相机打出课件,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不让他们近前。”并板书神机妙算。

  生:我有补充。从江上雾很大,我联想到前文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这请鲁一起去取箭。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天气早就预测,熟悉气象。(相机板书,熟悉气象。)

  师:真好,刚才这位同学能联系上文来理解内容。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曹操说的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还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了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预料准确。

  生:我知道了曹操是个谨慎多疑的人。我从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兵。

  生: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赤壁之战》一文,我了解到曹操是北方人,他的将士大多数是北方人,不善于游泳,不善于水战,所以他不敢轻易出兵。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曹操说的话看出来的。

  生:老师,我有问题。如果曹操命令弓驽手一齐向江中射火箭,诸葛亮不就借不到箭,而且船会起火,不是更好吗?如果我是曹操,我会。

  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从《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中知道曹操很固执。他不易听信别人的意见。火箭和箭比箭比较便宜,看不清虚实。他怎么舍得用火箭呢?

  这一环节在师生相动,生生互动中,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已往知识突破重点。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在弄清前后赛马的情节后,学生津津乐道于田忌赢了。我提示说:“这个好办法是谁想出来的呢?”教学转入三个人物的对话,在听师范读,分角色朗读和齐读中学生调整自己的音调、神态、领悟孙膑、田忌、齐威王的不同心理。再如,说到这个好办法是孙膑想到的,类似本文中仔细观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课文还有哪些?学生很快回忆出《称象》《司马光砸缸》《赤壁之战》《晏子使楚》等等。

  四、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有自己教学风格,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不是教学中的重点,而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

《草船借箭》读写练习题 篇14

  【案例】

  在导读《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演算”,使学生具体的感受到周瑜心胸狭窄,逼人之“急”,和诸葛亮神机妙算,处事之巧。

  师:周瑜嫉妒诸葛亮,给诸葛亮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生:要诸葛亮10天造10万支箭。

  师:大家计算一下,这里可有好几道计算题,如10天不吃饭,不睡觉不休息,平均每天要造多少支?每小时造多少支?

  生:(口算后)每天要造1万支,每小时要造416支。

  生:如果除去吃饭、睡觉、休息的时间,每天按8小时计算,每小时最少要造1250支。

  师:这能造得出来吗?为什么?

  生:造不出来,不仅因为数量大,而且周瑜不给造箭用的材料。

  师:诸葛亮对此是什么态度?

  生:诸葛亮不但接受了周瑜的要求,而且还主动提出只要3天就完成造箭任务造箭,完不成造箭任务,甘受惩罚。

  师:按诸葛亮的计划,3天完成任务,即使不吃饭,不睡觉,不休息,每天要造多少支?这也可以计算比较一下。

  生:(计算后)最少每天要造33000支,比原计划要多造23000支。

  师:很明显,这是无法完成的。如果完不成后果将会怎样?

  生:周瑜会借此杀害诸葛亮。

  师:通过这些计算你感受到什么?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会这样去算,诸葛亮当然会算得仔细。

  生:诸葛亮就是在计算思考之后,懂得周瑜要加害于他,把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硬要他完成,才另设了“草船借箭”的妙计。

  生:我还觉得这么一算使我更体会到周瑜的心胸狭窄,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

  【教学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心,贵在“因文而异”、不拘一格。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其感悟的途径也迥然不同。在阅读本课文中这一“算”,便“算”出了文内之意和文外之韵。这说明,教师点拨、引导之法,从根本上说是“教无定法”,“无法即法”,其基础还在于深谙课文,精于设计,化解传统的长篇大论式的单向讲解,于指导学生感悟发现的互动活动之中,既高效地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又有机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敏于发现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寓教于乐。

《草船借箭》读写练习题 篇15

  教学要求:

  1、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 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 揭题。

  2、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 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 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 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一)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二)讲读第一段。

  1、 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 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ξ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 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思吗?你怎么知道?教学:惩chéng罚fá

  4、 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角色读)

  (一) 讲读第二段

  1、 为了达到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 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 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二) 讲读第三段。

  1、 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起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 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 讲读第四段。

  1、 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 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

  结果呢?

  3、 你认为周瑜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4、总结:我们今天读课文,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象。通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练习。

  (四) 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 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 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五) 引导课外阅读。

  1、 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 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板书设计: 本文地址:《草船借箭》读写练习题https://www.gybole.com/zuowenfanwen/46735.html

  •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下一篇作文: 《文化生活》第五课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案

    上一篇作文: 《龟兔赛跑》教学设计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草船借箭》读写练习题》为作文库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草船借箭》读写练习题》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