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库原创作文作文范文

《蜜蜂引路》教学实录

时间:2023-01-29 13:01:01 | 来源:作文库

《蜜蜂引路》教学实录(精选15篇)

《蜜蜂引路》教学实录 篇1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读。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的统一

  ——《蜜蜂引路》课堂教学评析

  杭州市教委教研室 钱正权

  朱雪丹老师的阅读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就是以发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为重点,来设计教学过程 。这一特点在《蜜蜂引路》一课的教学片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朱老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她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教师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教师一边听学生发言,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教学步骤 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学生答案正确为目标。如教师要学生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教师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朱老师改变了有些教师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教师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学生的语言。朱老师在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十分重视语言。一是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口语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二是重视词语教学。朱老师的词语教学很有特色。她不是让学生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这样教,不但词语活学,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向导”为例,当学生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教师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三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思考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蜜蜂引路》教学实录 篇2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读。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的统一

  ——《蜜蜂引路》课堂教学评析

  杭州市教委教研室 钱正权

  朱雪丹老师的阅读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就是以发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为重点,来设计教学过程 。这一特点在《蜜蜂引路》一课的教学片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朱老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她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教师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教师一边听学生发言,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教学步骤 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学生答案正确为目标。如教师要学生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教师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朱老师改变了有些教师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教师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学生的语言。朱老师在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十分重视语言。一是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口语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二是重视词语教学。朱老师的词语教学很有特色。她不是让学生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这样教,不但词语活学,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向导”为例,当学生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教师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三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思考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蜜蜂引路》教学实录 篇3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蜜蜂引路》教学实录 篇4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读。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的统一

  ——《蜜蜂引路》课堂教学评析

  杭州市教委教研室 钱正权

  朱雪丹老师的阅读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就是以发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为重点,来设计教学过程。这一特点在《蜜蜂引路》一课的教学片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朱老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她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教师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教师一边听学生发言,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学生答案正确为目标。如教师要学生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教师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朱老师改变了有些教师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教师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学生的语言。朱老师在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十分重视语言。一是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口语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二是重视词语教学。朱老师的词语教学很有特色。她不是让学生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这样教,不但词语活学,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向导”为例,当学生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教师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三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思考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蜜蜂引路》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

  2、复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组词。

  3、开火车读词语。

  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读词

  4、蜜蜂给谁引路?——列宁。(课件出示)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一)朗读第一、二段。

  师:(出示列宁图)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我们来学习课文。先来看一、二段。

  1、指名朗读1、2段

  2、讨论:

  1)你读出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相机知道理解“附近”、“当地”等词。

  2)列宁和养蜂人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

  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课件出示练习)

  3)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学生回答)

  3、集体朗读1、2段。(男女同学各读一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列宁找到养蜂人了吗?他是怎么找到的?请同学们读第三段。

  1、默读这一段

  2、指名朗读。

  3、教师指导分句读第三段。

  4、课件出示:默读第3小节,用“      ”画出表示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位置的词语。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

  5、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自己的话和本组同学说一说。其他同学送可以试着画出列宁的路线图。

  (学生活动,说路线、画路线图。)

  6、小组汇报并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

  1)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2)学生上台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并口述。

  师:你能根据列宁的路线图再叙述一下吗?

  7、课件出示路线图,学生口述。

  8、思考: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看见了什么?他是怎么分析的?)

  明确: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9、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8、齐读第三段。(学生看大屏幕齐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朗读感悟。

  1)养蜂人见到列宁后有什么表现?(惊讶)为什么感到惊讶呢?

  (学生回答)

  2)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学生感情朗读养蜂人的话。)

  3)列宁是怎样回答的?(指名读)

  师: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

  什么叫向导?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答)

  4)请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学生交流)

  2、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3、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4、扩展想象。

  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他们将怎样进行交谈?

  (学生交流展示)

  能把它和前面的对话演一演吗?

  (学生试演)

  三、总结全文。

  是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要像列宁那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故事讲个爸爸妈妈听。

  2、续写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以后的故事。

《蜜蜂引路》教学实录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4.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领会列宁关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投影仪、课件、生字卡片、小图片、图画纸。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

  嗡嗡嗡,嗡嗡嗡,成群飞进百花丛,传播花粉又采蜜,个个都是爱劳动的小英雄。

  2.出示课题:26.蜜蜂引路

  3.课题质疑:

  4.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贴蜜蜂图)

  二.初识课文,认识生字。

  1.听录音范读,初步熟悉课文。

  2.识字教学:莫、斯、附、派、谈、讶

  三.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相应段落读一读。

  2.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在看什么,在想什么?

  (课件演示,根据学生的回答边贴图片)

  2.列宁是怎样观察的?他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

  3.看到园子旁边的小房子,列宁会怎么想呢?

  4.列宁走过去敲那所房子的门,这房子是不是养蜂人的家?引出“果然”。

  6.指导朗读。(播放背景音乐)

  5.小结:列宁找到养蜂人是因为什么?

  (仔细观察,会动脑筋)

  五.根据课文,摆一摆、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师引言:下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把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线路图画出来,让课文的文字形象地展现在画面上,等会儿,请小老师把你的画展示一下再解说解说好吗?

  1.小组合作。

  2.线路图展示。

  3.根据自己画的图,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4.总结:列宁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六.思维拓展。

  i.              假如今天列宁来到我们这里,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ii.              生活中我们遇到许多问题了,应该怎么办呢?

  七.感情朗读,体会列宁的品质。

  八.巩固认字,指导书写。

  派、敲

  九.总结全文。

  列宁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爷爷那样,先仔细观察,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十.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列宁的故事。

  板书设计:

  26.蜜蜂引路 (图片展示)

  小树林

  房子

  花园    蜜蜂

  花丛     

  仔细观察  会动脑筋

  26.《蜜蜂引路》说课设计

  教材: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第四册 执教:翔安区沙美小学  李海棠

  一.教材简说:《蜜蜂引路》写的是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 3.   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4.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   学习生字、新词,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领会列宁关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四.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投影仪、课件、生字卡片、小图片、图画纸。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说明:

  (一)导入新课。通过简明生动的谜语,形象地引出蜜蜂这一勤劳的小向导。读课题熟悉“引”这个生字。并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体现课改的精神。

  (二)初识课文,认识生字。通过课件演示,听录音范读,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初步熟悉课文,认识生字词,为重点段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三)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相应段落读一读。通过多种形式读通读懂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重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其合作能力。首先小组讨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在看什么,在想什么?让学生明白,列宁不是在观看风景,而是留心在找路。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列宁是怎样观察的?他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看到园子旁边的小房子,列宁会怎么想呢?学生在揣摩列宁的心理活动时,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使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同时教师通过板书中图片位置的排列,形象地把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路途中所观察到的事物及相应的大概位置展现出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以激发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了引出“果然”这个词。列宁走过去敲那所房子的门,这房子是不是养蜂人的家?进而指导学生朗读,促进学生的理解。最后小结:列宁找到养蜂人是因为什么?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巩固,体会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以达到突破难点,读懂重点的教学目的。

  (五)根据课文,摆一摆、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线路途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所在。因此我先让小组合作在教师板书的引导下进行拼图,并画出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小路,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将课文的重点段即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过程,以图画的形式将文字形象地再现出来。这也是本课进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让学生通过线路图展示并根据自己的图,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让学生在头脑中形象地再现这一过程。再进一步总结:列宁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六)思维拓展。紧接着进行思维拓展训练: 1.假如今天列宁来到我们这里,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2.生活中我们遇到许多问题了,应该怎么办呢?

  (七)感情朗读,体会列宁的品质。

  (八)巩固认字,指导书写:派、敲(九)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列宁的故事。

  以上即是《蜜蜂引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设计,通过课件的演示,朗读感悟,想象以及学生动手拼图、画图,教师的板书设计这些手段以达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蜜蜂引路》教学实录 篇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

  1.完成《课堂作业 》。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板书:

  31 蜜蜂引路

  许多蜂蜜 他想:

  飞回园子 他想:

  园子旁边有所房子 他想:

  果然

《蜜蜂引路》教学实录 篇8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读。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蜜蜂引路》教学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并会用“常常”造句。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图片、生字卡片、练习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板书

  2、顺势提问:你们知道蜜蜂是干什么的吗?(采蜜)可别小瞧了这些小蜜蜂,它还会引路呢?(添加“引路”一词)知道“引路”是什么意思吗?(带路)

  3、看到这个题目,心中是不是有许多疑问呢?(学生提问:蜜蜂它不是人怎么会引路呢?它为谁引路呢?引向哪里?结果如何呢……)这些问题很好,但是老师也不知道答案。平时老师经常告诉大家,不知道答案要怎么办呢?(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26课《蜜蜂引路》中怎么讲的吧!

  二、学习生字词语

  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2、组内合作识字:互读、互听、正音。

  3、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4、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和词语。

  5、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蜜蜂引路这什事?(第二、三、四自然段)

  3、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附近、谈、派、引、列、蜂、讶、敲”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如: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派: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板书设计:

  蜜蜂引路

  yǐn sī pài tán qiāo jīng dǎo

  引 路  莫斯科  派 人

  谈天  敲 门 惊讶  向导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

  请大家注意:蜜蜂是一种小昆虫,“蜜”和“蜂”两个字都有虫字旁。“引”是个前鼻音。

  谁来领读课题。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谁来说说“引路”是什么意思?(领路、带路)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复习字词

  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生字和词语。

  蜜蜂 引路 谈天 委派 观察 果然 惊讶 附近 莫斯科

  认读词语。(指名读、齐读)红色字为本课生字,认读生字。

  三、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指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

  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句子: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常常”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到句子中读一读吗?

  你能用“常常”说句话吗?

  再齐读此句。

  3、通过读第一自然段,我们发现,列宁常常派人去请养蜂的人来谈天。可是,这次却有所不同,列宁是亲自去找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赶快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指名说。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吗?“因为……所以……”

  句子: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往常”是什么意思?(平常、过去、从前、以前)

  你能区别开这两个词语吗?

  出示

  A.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练习:选词填空

  往常 常常

  A.班长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他( )得到老师的表扬。

  B.我们学校的校车( )都是由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最近却( )由一个女司机开。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句子

  A.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4、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不在,别人也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里,列宁连养蜂人住在东南西北那个方向都不知道,真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啊!列宁最后找到养蜂人了吗?

  出示课文插图

  哪个是列宁?哪个是养蜂人?你还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的?

  5、同桌分角色练习读第四自然段。

  指名表演读。相机指导:“惊讶”是什么意思?养蜂人惊讶什么?养蜂人的话应该怎么读?指导朗读养蜂人的话。

  列宁是怎么回答的?

  “向导”是干什么的?课文中列宁说的“向导”指的是谁?列宁说话时的表情是什么样的?指名读,齐读。

  此时,你有什么想问的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列宁这样回答,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师生合作表演读。

  6、蜜蜂不会说话,它们是怎么给列宁引路的呢?

  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看看自己能不能找到答案。交流。

  齐读本段,划出列宁一路寻找养蜂人的动作。

  “看” 怎么看?

  “一边走一边看”。列宁此时最想看见什么?结果,他发现了什么?指名读。齐读。

  花丛中可能还有翩翩起舞的蝴蝶,正在结网的蜘蛛,为什么列宁发现的却是蜜蜂?他是怎么想的?

  “观察” 列宁在观察蜜蜂的什么?(飞行路线)

  谁能说说蜜蜂的飞行路线?指读。齐读。

  看到房子列宁会怎么想?他的判断对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指读。齐读。

  “果然”是什么意思?齐读体会。

  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列宁为什么说蜜蜂是他的向导了吗?我们再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列宁( ),发现( )。他( ),只见( )。列宁走到( ),开门的( )。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齐说。

  你能试试背诵这一段吗?

  练习背诵。齐背诵。

  四、小结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相机板书:善于观察、思考、判断。

  3、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4、齐读课文,记住这个有趣的小故事。

  五、拓展

  课下搜集列宁名言。

  板书设计:

  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   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   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  做出判断

《蜜蜂引路》教学实录 篇10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读。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

《蜜蜂引路》教学实录 篇11

  【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如:有常见的生活小事《玲玲的画》,《玲玲的画》是一篇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课文,通过玲玲和爸爸一起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变好”的道理。有发人深省的名人轶事《蜜蜂引路》。《蜜蜂引路》是一篇启发学生思维的课文。通过“列宁细心观察,蜜蜂能引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就在身边,只要你细心观察”的道理。有流传千古的寓言《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他是一篇给学生启迪,让学生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有美丽动人的童话《丑小鸭》,《丑小鸭》是童话故事,其情节很容易让学生感兴趣。通过对丑小鸭的经历感到伤心、可怜,但最后的结局又让人欣喜若狂,这一段故事的了解,让学生知道要正确看待任何事物的发展顺序。读完整组课文,掩卷细思,丰富的内容告诉我们,“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做事要善于思考,要正确认识自己。

  《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清晰的规律: “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象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通过本课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说目标】

  (一)单元总体目标:

  1、认识38个生字,会些39个生字。

  2、培养学生多动脑,多思考的能力,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得到解决。

  3、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二)本课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7个及一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三)说教重点: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教学难点:了解“蜜蜂怎么会引路”的道理。

  【说教法学法】

  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

  2、朗读体验法——通过读,体验列宁的细心观察勤于思考。

  3、图画辅助法——利用简笔画直观画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线路图。

  4、总结归纳法——引导学生对列宁找的养蜂人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

  5、表演法——对个别词语,让学生模仿、表演进行体会。

  二、说学法:

  1、自读感悟法——学生通过自渎,说说自己知道或读懂了什么?

  2、朗读体验法——通过朗读重点句子,体验列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好品质。

  3、表演理解法——个别词语理解时加上自己的体会表演出来。

  【说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板书课题《26蜜蜂引路》)

  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相机将同学提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到黑板上)(1)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2)列宁的家在哪里?(3)他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2.检查生字情况。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大家一起读一读,同位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的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利用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三)、引入新课。

  列宁想要找到养蜂人,首先要弄清养蜂人的家在哪里,下面我们就跟列宁一起去找找养蜂人的家究竟在哪里。

  (四)、学习新课。

  1、边读边思考: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2、四人小组讨论,合作画出简图。

  3、点评,请一名同学上台贴图。

  4、看图分析,弄懂位置关系。

  (五)、学习第三段。

  1、引入:列宁究竟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家呢?课文哪段说明了这点?(第三段)

  2、指名读,思考:这段共有几句话?你觉得哪些地方

  写得好?你读懂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用“-----”划出你觉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说出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师随机板书:一边走一边看仔细观察

  (六)、学习第四段。

  1、引入: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判断,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家,那么他们见面后会说些什么呢?(出示幻灯图片)

  2、看图,想想图上画的是谁?他们说些什么?想象说话。自由发言。

  3、师示范对话,说说老师用什么语气读养蜂人的话?

  4、理解“惊讶”,养蜂人为什么会惊讶?

  5、指导朗读此句。

  6、列宁是怎样说的呢?谁来试试?

  7、理解“向导”,用亲切、风趣的语气笑着说。

  8、同桌练习对话,试着带表情、动作去读。

  (七)、总结全文。

  1、课题是“蜜蜂引路”,可是蜜蜂真能引路吗?其实蜜蜂采完蜜就回蜂巢只是一种本能,它并不知道列宁利用它带路,所以,在这里“蜜蜂引路”其实是列宁的一种幽默说法。

  2、(指板书)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蜜蜂,找到了养蜂人的家(边说边划箭头),所以,他称蜜蜂为“向导”(板书:向导)。

  3、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学到了列宁细心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做到。细致、认真,多动脑筋。

《蜜蜂引路》教学实录 篇12

  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二 教学要求:

  1 认读六个生字,会写九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 通过拼读掌握生字。

  4 通过自由读了解向导是谁。

  5 通过有感情朗读,感受列宁的智慧。

  三 教学重难点:

  1 认读六个生字,会写九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 教学准备:学生完成《自学导学提纲》

  五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题,质疑

  跟着老师一起板题,提醒写字规则。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交流生字词

  1 是呀,蜜蜂是怎样引路的,我们先读读课文吧。注意借助拼音把生子的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 昨天我们在家里自学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来,看看我们的孩子学得怎么样了。(拿出自学题卡)快快复习一遍吧!

  3 (出示会认字)会当小老师吗?来,教教大家。(生教生读)看谁更能干,读字后能教大家组一个词。(生教字并组词)真棒!知道吗?我班有些特聪明的孩子,还能给生字组两个词呢!(生教说两个词)

  (三)再读课文,感受列宁的智慧

  1 都和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那课文会读了?(生读后指名读一二自然段)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评价后再读)

  2 听了他们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预设)

  生1: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山上。

  (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附近”)某某学生,看看哪些同学在你的附近,哪些同学在你旁边,哪些同学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看来,你理解了“附近”的意思,谁会用附近说一句话呢?(生自由说)老师的家就在学校的附近,三四分钟就到了。

  生2: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很好,他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你真会读书,“常常”你怎样理解?我们可以换上一个什么词?(经常)

  生3: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往常”,你是怎么理解的?

  3 是呀,只好自己去找吧。可列宁从没去过养蜂人的家,该怎么去呢?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a 默读,想想列宁的住处、园子、小房子、蜜蜂各在什么地方?(稍后)能干的孩子还可以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b 好,同学们,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谁来把它画出来,我呢,用“五角星”标志莫斯科所在地。(学生完成板画)

  c (指板图)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列宁发现的花丛中哪儿?谁接着画?花丛里还有什么呀?(学生继续板画)观察得多仔细啊!那么,园子在哪儿?你怎么知道在花丛的附近?你来画出园子的位置吧!(学生接着板画)咦,这儿还有一所小房子,小房子在哪儿呢?(完成板画)(画得不对的地方提示学生互改)

  d 这,会是谁的房子呢?你怎么想到的?(指多名学生说)

  e 出示“想一想,做一做”

  蜜蜂采了蜜就要飞回(  )。

  养蜂的人往往住在(  )附近。

  列宁跟着采了蜜的蜜蜂走,就可以找到(  )

  指名填空,齐读。

  f 列宁也是这样想的!他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是谁?书中用了一个词(果然),“果然”的意思是?(结果和预料的完全一样)谁能用“果然”说一句话?(指两三名学生)

  g 能试着背背这一自然段吗?(利用板画帮助记忆)

  4 同学们,养蜂人看到从未去过他家的列宁,竟然敲开了他的家门,他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高兴、激动、惊喜、惊奇……)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养蜂人说的话。(生齐读)列宁笑着说…(学生接读)

  5 (指课题)孩子们,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不能)那么,列宁靠什么找到养蜂人呢?(生畅说)

  (师总结)对了,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了养蜂人。今后啦,我们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也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写字教学

  1 学生认字、读字,说说哪些字你想给大家提个醒儿。特别注意“派”的写法。

  2 学生练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蜜蜂引路》教学实录 篇13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四册《蜜蜂引路》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正确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四、教学准备:课件等

  五、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出示投影片)

  嗡嗡嗡,嗡嗡嗡,

  成群飞进百花丛,

  传播花粉又采蜜,

  个个都是爱劳动的小英雄。

  导:这个英雄是谁?(小蜜蜂)

  导:蜜蜂还有一个会引路的本领。

  2、揭示课题。

  3、解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4、设置悬念。

  蜜蜂还有一个本领就是会引路,大家知道吗?(不知道)列宁让蜜蜂引去哪儿?蜜蜂又是怎么引路的?请小朋友来看课文。

  二、学习课文: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第一小组读第一自然段,在读的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故事中有哪些人?

  (2)、比较句子。(出示投影片)

  列宁住在莫斯科的一座小山上。

  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板书:

  (3)、“附近”的意思。(离得很近)

  用“附近”说一句话。

  (4)、齐读第1自然段。

  (5)、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列宁的住处、养蜂人在哪儿)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列宁常常派人去找养蜂人,那么他们究竟谈些什么?又是怎么去找他的,我们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读的时候划出列宁为什么要自己找养蜂人的有关句子。

  ①列宁找养蜂人有什么事?

  ②为什么这一回要亲自去?

  第二段中的第二句前后有什么联系?

  (前半句讲列宁亲自去找的原因,后半句讲找养蜂人的结果)。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列宁要亲自去找,他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边读边把表示位置的词用“△”画出来。

  (3)、同学之间分组交流。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列宁的住处和养蜂人沿途经过的花丛、园子、小房子按书上讲的方法画出示意图。

  (4)、师:列宁住在小山上,他一边走一边看,看到了花丛、蜜蜂,由此引出了园子、房子,请一位同学上来把老师的板书补充完整,其它同学做下面的填空题:

  列宁的住处在        ,花丛在         ,园子在          ,小房子在          。

  老师修改一下板书:

  (5)、①列宁跟着蜜蜂走,结果怎样?

  ②为什么列宁认为跟着蜜蜂就找得到养蜂人?

  (6)、齐读二、三句。

  “果然”说明了什么?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列宁终于找到了养蜂的人,他们见面后怎样呢?指名读课文。

  (2)、看图。(出示插图)

  图上画的是谁?他们表情怎样?

  说一说,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惊讶?

  (养蜂人没想到不知道他住处的列宁会自己来到他的家,所以非常惊讶。)

  用“惊讶”的语气读养蜂人的话。

  (3)、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向导”是什么意思?

  请两位同学表演来理解。

  列宁为什么把蜜蜂称为向导?蜜蜂真能当向导吗?

  不能,是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来引路的。

  用喜爱、风趣的语气读列宁的话。

  分角色读。

  (五)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已经学习完《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教学反思:

  我们往往把课堂教学时间看成是教师支配的专利,学生则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从本案例的反思中使我感受到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对课堂有了一定的支配权才能拥有思维的空间,拥有发展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的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能促进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延伸与拓展。在教学中,老师应充分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创造等多种展示的时间和舞台。尽可能让学生去留心观察、大胆思考、勇于认识事物的规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少动的时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把信任的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不气馁的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教学中一定大胆放手,让激励和鼓舞唤醒每一位学生的大脑,使其学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点评:吴世岚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只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参与,教学才能达到理想化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把多媒体引进课堂,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都动态化。嗡嗡嗡,嗡嗡嗡,成群的蜜蜂飞进百花丛中,传播花粉又采蜜,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蜜蜂好奇,并带着这种好奇心积极地去朗读课文,去寻找其中的秘密。

  2、培养语感 以读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论”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阅读目标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提出了“推想课文中有关词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果然”、“惊讶”等词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位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中,用语感连结了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

  3、提供探究   合作交流

  探索是语文教学的必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阅读,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教学中,教师充分为学生提供探究、交流、创造等多种展示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去留心观察,大胆思考,勇于认识事物的规律。当学生边画边圈之后,产生了思考,进行了交流。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养蜂人的住处和列宁沿途经过的花丛、园子、小房子按书上讲的方法画出示意图。教师不是忙着让学生回答,而是巧妙地让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其它同学做下面的填空题:

  列宁的住处在       ,花丛在        ,园子在          ,小房子在         。又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与同学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舞台。同时,也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的不气馁的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并希望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重视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权。 

《蜜蜂引路》教学实录 篇14

  《蜜蜂引路》教学案例

  学习《蜜蜂引路》一文后,我让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爱动脑筋的赵同学第一个举手说:“列宁要找的人是养蜂的人,他看到蜜蜂就想:蜜蜂出来采蜜,一定要回去的。他就跟着蜜蜂走,找到了要找的人,他是凭自己的智慧找到的。”我赞许地点了点头。 

  话音未落,韩同学站起来:“老师我有个问题,列宁跟着蜜蜂走,不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因为,这蜜蜂也可能是别人家养的。”

  另一同学也紧跟着站起来补充:“再说,大自然还有许多蜜蜂,列宁跟着蜜蜂走,不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他们的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探询的目光掠过全班同学的面孔,稍做沉思,我说:“她们很会动脑筋,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其他同学对她们的问题有什么看法?”

  一段思考后,班长郝同学举手:“老师,她们说的有一定道理,我认为又不全对。我是这样想的:课文中说,列宁走到那座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这里“果然”是说列宁一开始想房子里住的可能是他要找的人,开始并没有肯定一定会找到。后来开门看到了,才知道。”

  “哗哗哗”,孩子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为郝同学精彩的回答。我也为孩子们想到这么多,想得这么深而激动。“郝同学能抓住“果然”这个词理解,很好。韩同学、付同学几个同学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也是促使大家动脑思考的关键。正是我们大家都开动脑筋,不同的想法在一起碰撞、交流,才会让我们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赞叹地说。

  再看刚才积极发言的几个同学,一张张稚嫩的小脸,泛着激动的红光。其他同学也都在认真地倾听,若有所思。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情景发生。很多时候老师都给包办了,把自己准备训练的内容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进行。老师的自以为是,往往扼杀了孩子们进一步思考的机会和能力。一个小问题,也许是解决一个棘手问题的最佳切入点,产生意料不到的效果。大胆质疑,敢于质疑,能够质疑,进而思考,判断、分析、争论。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会使孩子们逐渐学会思考,而不仅仅是死读书本!

  《蜜蜂引路》教学案例

  张丽娜

  学习《蜜蜂引路》一文后,我让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第一个举手的孩子说:“列宁要找的人是养蜂的人,他看到蜜蜂就想:蜜蜂出来采蜜,一定要回去的。他就跟着蜜蜂走,找到了要找的人,他是凭自己的智慧找到的。”我赞许地点了点头。  话音未落,另一个同学站起来:“老师我有个问题,列宁跟着蜜蜂走,不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因为,这蜜蜂也可能是别人家养的。”另一同学也紧跟着站起来补充:“再说,大自然还有许多蜜蜂,列宁跟着蜜蜂走,不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他们的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探询的目光掠过全班同学的面孔,稍做沉思,我说:“她们很会动脑筋,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其他同学对她们的问题有什么看法?” 一段思考后,一个女同学举手:“老师, 她们说的有一定道理,我认为又不全对。我是这样想的:课文中说,列宁走到那座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这里“果然”是说列宁一开始想房子里住的可能是他要找的人,开始并没有肯定一定会找到。后来开门看到了,才知道.“哗哗哗”,孩子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为这位女同学精彩的回答。我也为孩子们想到这么多,想得这么深而激动。  

  再看刚才积极发言的几个同学,一张张稚嫩的小脸,泛着激动的红光。其他同学也都在认真地倾听,若有所思。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情景发生。很多时候老师都给包办了,把自己准备训练的内容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进行。老师的自以为是,往往扼杀了孩子们进一步思考的机会和能力。一个小问题,也许是解决一个棘手问题的最佳切入点,产生意料不到的效果。大胆质疑,敢于质疑,能够质疑,进而思考,判断、分析、争论。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会使孩子们逐渐学会思考,而不仅仅是死读书本

《蜜蜂引路》教学实录 篇15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读。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的统一

  ——《蜜蜂引路》课堂教学评析

  杭州市教委教研室 钱正权

  朱雪丹老师的阅读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就是以发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为重点,来设计教学过程 。这一特点在《蜜蜂引路》一课的教学片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朱老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她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教师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教师一边听学生发言,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教学步骤 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学生答案正确为目标。如教师要学生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教师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朱老师改变了有些教师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教师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学生的语言。朱老师在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十分重视语言。一是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口语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二是重视词语教学。朱老师的词语教学很有特色。她不是让学生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这样教,不但词语活学,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向导”为例,当学生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教师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三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思考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本文地址:《蜜蜂引路》教学实录https://www.gybole.com/zuowenfanwen/47216.html
  •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下一篇作文: 六年级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课堂练习

    上一篇作文: 《包饺子》教案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蜜蜂引路》教学实录》为作文库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蜜蜂引路》教学实录》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