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库原创作文作文范文

《湖心亭看雪》教案

时间:2023-01-30 13:00:54 | 来源:作文库

《湖心亭看雪》教案(通用16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新课: 

  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教师提示以下字音: 

  更(ɡēnɡ)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余拿一小船(撑、划) 

  客此(动词,客居)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四、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一位同学翻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面。教师可显示课本中的配套插图,帮助学生再现形象。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4.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学生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5.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多媒体显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选两位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自己的同桌,其余同学评点。 

  6.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生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五、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背课文。 

  2.提问: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3.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张岱的小品从来不爱讲道理,他只是感受人生,描绘人生。在这篇游记中,作者的态度、举止,也只是静静地观赏、静静地体味。凡是情绪比较活跃的地方,都是从他人写出。见知己而大喜的是“客”,喃喃言雪夜游湖之“痴”的是“舟子”。他始终是淡然的,似乎深深有会于心而难以言说,亦令读者有会于心而已。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2

  l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l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l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l 雪后奇景的赏析 

  l 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l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导入: 

  同学们,学语文有一个好处,足不出户,却能坐观天下景。前一段时间我们赏过了陶弘景笔下的人间天堂,又赏过了苏东坡笔下的月夜小景;赏过了三峡的水,又赏过了钱塘江的潮。 

  今天我们就跟着明末清初的作家张岱一起去赏赏湖心亭的雪。(板书:《湖心亭看雪》)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二.整体把握课文 

  (一)朗读课文. 

  (二)检测预习: 

  注音: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 喃喃(nán) 

  释义: 

  是日更定:是,这。 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点算起。定,完了,结束。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余拿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 为何“强饮”?——“酒逢知己千杯少”。说明他把那两个人当朋友了。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断动词。(是字的两种用法,一种作代词,一种作动词。这里是用了哪种?)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莫说相公痴:痴迷。 

  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没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三) 再次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师评价学生诵读情况。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展示板书)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三.品读赏析 

  (一)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 

  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二)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读出来。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纪年,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3.事件——看雪。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齐读。请同学起来翻译一下。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①诵读。 

  ②雪后奇景的赏析(讨论: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a.写景的顺序。共两句话。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b.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c.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d.思考:作者还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看谁预习得最仔细。 

  明确:白描。什么是白描?(习题一·2)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 

  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这样两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描”就是——“淡妆”。 

  四.迁移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淡妆”,哪些是“浓抹”。如: 

  ①“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②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 

  ③那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⑤两岸连山 (√) 

  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⑦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豪雄 (×) 

  ⑧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 

  ⑨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月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 

  练笔:写两段描写文字,一段“淡妆”,一段“浓抹”。师点评。(提示:可以写人物肖像,可以写景物;可以写学校的花坛,可以写街上的小景;可以写花草,可以写树木;可以写春天的景色,也可以写冬天的景色。) 

  同学们理解了白描的手法,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课文这段景物描写,别看它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实际上却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起来回顾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文章写了什么事?——到湖心亭看雪。看到了什么景?——雪景。你从这些写景叙事的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故国之思(思念)、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偶遇知音之乐(愉悦)、孤独落寞的伤感(伤感)之情。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四.小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雪中的情(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情意目标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读提示] 

  1、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2、 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3、 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 

  4、 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5、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6、 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重点难点导学] 

  1、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夜航船》、《快园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炽。 

  2、 诵读指导 

  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3、 字词积累。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4、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助学资料] 

  1、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夜深人静,我雇了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浓云、远山、湖水,上下一片白茫茫。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①,与杏桃相次②开发,尤为奇观。 

  注解:①勒:抑制。 

  ②相次:一个接一个。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朝烟 

  ②夕岚: 

  ③开发: 

  (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不同意思。 

  西湖最盛   

  ① 

  今岁春雪甚盛 

  梅花为寒所勒 

  ② 

  尤为奇观 

  明确:(1)①早上的云雾 

  ②傍晚的山气 

  ③指花的盛开 

  (2) 

  兴旺,指景色最美之时                被,介词 

  ①                                  ② 

  大,指雪很大                        是,动词 

  [知识网络] 

  线索                  重点                          灵魂 

  景中含情 

  湖           叙事                  写景                           抒情 

  情景交融 

  心                                       移   一痕 

  天空   步   一点     局部      孤独落寞 

  亭    时  崇祯五年十二月   全景   云层   换   一芥            有超凡脱俗的 

  大雪三日更定            湖水   景   两三粒             闲情雅致 

  看    地  湖心亭 

  雪    事  看雪                     由大到小,突出“小字” 

  白描手法,如临其景  

  [达标训练] 

  一、课堂讨论: 

  对“西湖”诗文的认识有哪些? 

  二、自测题。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惟长堤一痕                      b、一童子烧酒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余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点字与“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    ) 

  a、顾之,客请与予对局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以河为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d、有两人铺毡对坐 

  3、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是“一痕”、“一点”、“一芥”? 

  4、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附达标训练答案: 

  二、1、c    2、c 

  3、因为湖上雾浓,所以长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点”、“一芥”,形容船小。 

  4、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附[导读提示]答案: 

  1、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2、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3、“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 

  4、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5、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6、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课文学习中理解白描手法并懂得怎么样运用白描手法。

  2,初步学习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作者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和流露出的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同读、同议、同写、同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未若柳絮因风起”,浪漫!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飘洒洒的雪花,无时无刻不在激动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着热烈、静穆、自由。我们可以堆雪人、滚雪球、做冰雕……啊,下雪,真的不错哦!虽然我们这里雪未下,但我可以带你们去西湖感受一下雪的情趣哦。多媒体显示“雪景”,导入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朗读感知1.教师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或者听录音,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提示学生注意几个字音: 更(ɡēnɡ)  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学生个读,学生点评,学生分组读3,再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解难。

  (3)集中释疑。后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三、品读体味1.多媒体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同学意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可结合配套插图,回放一下雪景的画面。四、问题探究1.作者在描写雪景的时候,具有怎么样的特点呢?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多媒体显示两段有关描写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掌握一种新的描写方法。             (过渡)你们认为白描是不是只用于写景呢?不是的,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多媒体显示:)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选几个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所提供的画面,其余同学来做一个点评。

  2,多媒体出示: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湖心亭巧遇一事。你们认为作者在写景和叙事的时候融入了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适当提示,学生明确。五、齐读齐背,再品味

  六、迁移运用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1,学生背诵《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3,试着运用白描手法,模仿写一段关于雨、霜、或者其它的文字,好吗?要注意情感与景的交融哦。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5

  课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合作探究〗

  (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痴)

  (二)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此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惆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约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怅惘!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赏析〗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分组完成下列问题〗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2、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3、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

  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

  4、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6、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达标训练〗

  一、课堂讨论:对“西湖”诗文的认识有哪些?

  二、自测题。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C)。

  A、惟长堤一痕B、一童子烧酒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D、余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点字与“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C)

  A、顾之,客请与予对局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以河为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D、有两人铺毡对坐

  3、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是“一痕”、“一点”、“一芥”?

  因为湖上雾浓,所以长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点”、“一芥”,形容船小。

  4、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描写手法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白描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烘托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反思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另外,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教学目标;3.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4.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7.总结语。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本课的亮点在于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来韵味,读出来精神,读出来灵魂,出了主旋律。

  2、以“悟”突破。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以“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说“痴心”三个步骤深入感悟。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的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得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气氛。

  3、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蜻蜓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课后第二题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白描。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4、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学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5、这节课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有些缺点就可以弥补。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画面,音乐,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多媒体的运用也让条理更清晰。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5.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

  1.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作者介绍: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典型例题:   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一、基础部分

  1.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3)惟长堤一痕________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6)及下船________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二、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4~8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填空:张岱,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籍贯)人。有著作《_______》和《________》等。

  5.分析“绝”字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8.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三)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   )拉余同饮

  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7

  一、导入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四、品读文本

  ㈠三读蓄势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

  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痴”)

  ㈡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2)“痴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生读,有感情地读,说说此景异在哪里。教师提示: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教师明确: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体摘要显示: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痴心”1.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①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有神态?(彼此彼此……)②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留电话、地址、QQ号,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现在我们重新来看我们最初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现在,同学们知道“张岱心中有寒冰”的谜底了吗?

  五、课堂练习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一个人,登台长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个人,登高作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个人,独往湖心亭: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个人,寒江钓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我们一起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较它们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或者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认他为知己吗)

  六、朗诵留白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动情的齐背课文声中结束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就“我看古人之痴”为话题,课后练笔。

  自我问答 语文教学不要拘泥于课本,要融汇古今,旁征博引,方能扩大学生视野。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教学内容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手法打好基础。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

  词句进行品味,弄清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前准备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阅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明清性灵,J、品》等。预习课文,疏通文义,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没计

  导入  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检查预习

  同学交流资料,汇集所提问题。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介绍作者,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反复诵读,力求成诵。 b.解析下列词语,疏通文义。

  是日  更定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酒炉正沸焉得强饮客居痴(解释略)

  ■品味句子,研究问题。注意文章写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问题二: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问题三: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问题四: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此处不展开,见教材分析)。

  问题五:从小品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参阅问题研究,不展开)。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文。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墙高于栅,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墙,鼎彝尊,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帏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侵入,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落叶,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毛氍(毛毯)。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栅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木。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曾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梦忆》)

  评析:不二斋,思之如在隔世,却又如此清晰地呈现于眼前,可见作者对它用情之深。作者怀念故国,思恋逝去的生活,却隐而不表,只以清淡笔墨细致地叙写书斋内外之景及四时之情趣,而恰在此字里行间,那种情绪隐隐流露。结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笔,实如重锤一击,作者的感伤情绪全于此喷发出来。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梦中,如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作者只有靠“梦忆”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叹不已。(《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5页)

  ■完成课后作业 二

  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略)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9

  走 近 张 岱

  ——《湖心亭看雪》课后记

  英华学校初中部   温从武

  《湖心亭看雪》讲完了,然而我却久久不能平静,那颗被张岱深深地孤寂与落寞所打动的心依然沉浸在他那篇仅160余字的小品文所带给我的震撼之中。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读了几遍之后,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把重点初步定为白描的写作手法,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但是当我查阅了有关张岱以及这篇文章的有关资料,一遍又一遍地品读文章以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想,打动我的应该同样也能打动学生,而写作手法的运用只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所以,我把重点定为让学生结合对背景的了解和对作者的理解,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理解作者蕴涵在文字之外的意味, “批文入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

  在讲这篇文章之前,我布置了学生预习课文。要求不仅要扫除字词障碍、会翻译这篇短文,并且着重强调要去了解作者,体味作者。

  上课了,我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  新课,然后进入第一个环节:检查预习。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项内容:西湖名诗大拼盘、字词障碍一扫清、齐心合力疏文意。我和学生一起欣赏了描绘西湖的名诗名句,并且也初步感知了课文,然后便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课文赏析。

  在“课文赏析”几个字下面,我打上了四个字:走近张岱。在这一环节中,我也设计了三项内容:叙事初探张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赏奇景品雅趣。我希望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共同学习,我们能感到张岱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奇景”,并且在这样的奇景中蕴含了作者与众不同的“雅趣”。让学生能体味到这篇文章的魅力,体味到小品文虽短小却耐人寻味的魅力。

  在“叙事初探张岱情”中,我先让同学们归纳了一下本文的记叙要素,从整体来感知课文,然后我提了两个问题,1、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却为什么用近一半的篇幅写人?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在张岱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为什么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后的“更定”时分独自一人去赏雪,他的那种落寞与孤寂无不与此有关。第二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本文的题目虽为“看雪”,但是实际上作者不单纯是在写景,更是为了抒发一种感情。

  接着我们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西湖冬景雪亦奇。在这里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那么张岱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奇景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后明确,共有三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然后我们对这三句话进行赏析。针对第一句话,我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为什么?学生们很快便达成了统一意见,就是“绝”,然后我进一步提示学生:是什么“绝”了呢?学生回答:是人和鸟的声音。于是我便趁势带领学生回忆了谢道韫在《咏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以及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且指出它们都是从视觉来写雪,而张岱却从听觉上着眼,一个“绝”字,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声的森然寒意。对于第二个句子,我带领学生分析了“雾凇沆砀”的景致,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湖面上雪花、水气茫宕一片的景致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另外作者连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进行了总体描绘。第三句我带领学生分析了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分析完之后,我总结说:我们大家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时刻,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缓缓行进,船桨划过水面,发出哗哗的响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极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隐隐露出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好像淡妆的西子在向我们悄然走来,这对于看惯了西湖平日里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张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吗?恍惚中,作者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刚才坐得那一叶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觉得天地是那样的广大,而人又是那样的渺小。面对着这样的奇景,怎能不让张岱思绪万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接着“共赏奇景品雅趣”。

  在“共赏奇景品雅趣”中,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表现作者情趣的词有哪些,经讨论明确,分别是“独”、“喜”和“痴”。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经讨论,我们认为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课文赏析完了,我做了这样一个小结: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发现,我在大屏幕上打上了四个字——走近张岱。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经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毫不在乎;也许就曾经把自己关进小屋里,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最后我们做了巩固与拓展的练习,关于白描手法的运用以及和柳宗元《江雪》的比较也就水到渠成,顺利完成。

  讲完这一课,有一点体会颇深:叶圣陶先生说:“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理论也倡导 “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更需要让学生自如地去运用它们。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指导学生学习,既 “授之以鱼”,更 “授之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举一反三,把自己的所学灵活运用于以后的实践。这一点,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文中流露出的消极避世的意绪。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及了解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

  西湖,在文人墨客眼中,无论阴晴雨雪,总是各具风韵的。我们来欣赏几首古人咏西湖的诗(多媒体展示)。

  这几首诗歌都是描写西湖美景的,因为诗人的视角不同,西湖所呈现的美也不同。今天,我们就随张岱去欣赏一下雪后的西湖美景。(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整理后明确,多媒体展示。

  2、湖心亭简介:

  请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介绍湖心亭。

  3、诵读比赛:

  ⑴听课文录音,掌握字词读音,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语调。

  ⑵给加点字注音。

  ⑶自由朗读(3分钟),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准备诵读比赛。

  (评委由班长、学习委员担任)

  4、疏通文意:(解词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抢答下例题目。答对得十分,答错不得分。一个小组抢答错误后,其他小组可再次抢答,每小组只一次答题机会,每题只答两次。(班长为记分员)多媒体展示抢答题。

  5、整体把握课文:

  ⑴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⑵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三、品读赏析

  1、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读出来。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纪年,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2、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

  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3、事件──看雪。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齐读。请同学起来翻译一下。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⑴诵读。

  ⑵雪后奇景的赏析(讨论: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①思考: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看谁预习得最仔细。

  明确:白描。什么是白描?(研讨与练习一•2)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

  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我们刚才欣赏的诗中有这样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描”就是──“淡妆”。

  ②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③写景的顺序。共两句话。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④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四、小结

  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以叙事为线索,重在描绘雪景,其目的是展示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孤芳自赏的性格。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五、作业

  1、比较《江雪》与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创新活动:根据文章、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教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教学内容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手法打好基础。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

  词句进行品味,弄清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前准备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阅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明清性灵,J、品》等。预习课文,疏通文义,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没计

  导入  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检查预习

  同学交流资料,汇集所提问题。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介绍作者,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反复诵读,力求成诵。 b.解析下列词语,疏通文义。

  是日  更定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酒炉正沸焉得强饮客居痴(解释略)

  ■品味句子,研究问题。注意文章写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问题二: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问题三: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问题四: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此处不展开,见教材分析)。

  问题五:从小品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参阅问题研究,不展开)。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文。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墙高于栅,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墙,鼎彝尊,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帏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侵入,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落叶,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毛氍(毛毯)。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栅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木。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曾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梦忆》)

  评析:不二斋,思之如在隔世,却又如此清晰地呈现于眼前,可见作者对它用情之深。作者怀念故国,思恋逝去的生活,却隐而不表,只以清淡笔墨细致地叙写书斋内外之景及四时之情趣,而恰在此字里行间,那种情绪隐隐流露。结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笔,实如重锤一击,作者的感伤情绪全于此喷发出来。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梦中,如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作者只有靠“梦忆”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叹不已。(《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5页)

  ■完成课后作业 二

  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略)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2

  设计意图: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山水小品的代表作,课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写景上采用白描手法,可谓简洁凝练,别有情趣。

  如何将这篇美文通过最优化的教学让学生品出其中独特的滋味来呢?很显然,用传统的逐句落实的文言文串讲方式肯定难以实现这个目标。新课标倡导要让学生“自主体验”,像这样的美文,更应如此。通过细心品析,我发现这篇文章可用一个字“奇”来串领全篇。通过“奇”这个字可以将相应的课文中的人、景、情等像串珠子一样串连起来,然后一线牵拽出来,这样应该可以带来生动活泼、紧凑高效的良好的课堂效果。

  教学过程

  一、 以欣赏西湖美景,背诵诗句导入新课。

  二、 走近张岱。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四、品读课文。

  1、抛出主问题:老师读完《湖心亭看雪》,感觉这篇文章真奇特,明明有舟子同行,作者却说自己是“独往”,文中还有很多奇特的地方,请大家帮忙找一找。

  2、学生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说说“奇”在哪里。

  3、教师归纳:“奇”表现在:看雪的时间奇、看到的雪景奇、描写雪景的手法奇、看雪的人物奇、赏雪的情趣奇等几个方面。

  4、课堂练习。

  六、布置作业:

  1、把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小节内容改写成一段生动描写西湖雪景的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抓住“奇”的特点来描写。

  2、课后讨论:假使时间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奇遇“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你认为他们会成为知己吗?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时 间 奇    大雪三日  更定时分

  雪 景 奇    雾凇沆砀  上下一白

  手 法 奇    白描手法 

  量 词 奇    (堤)痕、(亭)点、(舟)芥、(人)粒

  奇      人 物 奇    痴迷雪景  行异于众

  情 趣 奇     高雅   脱俗  

  … …            … …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并背诵全文。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并了解白描手法。

  3、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其熔叙事、写景、抒情与一炉的特色。

  4、感受作者遗失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态度。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我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题安排】

  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法;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一、导语:

  说到西湖,大家一定会信手拈来很多诗文,今天我要考考大家(抢答):春天的西湖?夏天的?晴天雨天的?(分别为《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再欣赏冬天的西湖。

  二、朗读,整体感知

  自由诵读,找出难读的字,疏通文意。

  崇祯(chóng zhēn)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铺毡(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 更(gèng)有此人 强(qiǎng)饮

  师配乐朗读。

  生模仿,自选对手,PK朗读。

  生点评后在齐读。

  三、景物欣赏

  1、既然是“湖心亭看雪”,作者看到怎样的雪景?

  (找出文中语言并赏析)

  --> “雾凇……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营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

  2、(多媒体显示两幅图)哪一幅更像张岱看到的西湖雪景?(一个素雅,一个浓墨重彩)

  (从直观视觉上感觉白描)

  引出白描(多媒体显示《天净沙.秋思》的插图即白描释义)。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方法。

  3、女生齐读第一段

  四、研读赏析,品味情感

  1、时间: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更定时分。

  冬天的凌晨冷到什么程度?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作者为何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说明他怎样的志趣?

  -->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超凡脱俗的雅趣。

  2、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吗? 不是,还有舟子。

  为何用“独”呢?反映他怎样个性特点?

  -->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及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3、心情:一个人凌晨去看雪,心情会怎样?

  -->忧郁、惆怅,淡淡的哀愁(插入作者简介)

  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在梦中,如在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作者只靠“梦亿”来寻求心灵的慰藉)

  4、本文写于明亡之时,却为何用明号纪年?

  -->深深的故国情丝,淡淡的哀愁。

  5、本文不仅写了作者一个人夜晚去赏雪,第二段还记叙了什么?

  -->偶遇金陵人。

  作者为什么不把两个人名字写出来,而只是写“金陵人,客此”?

  A、作者也是客居此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B、金陵,南京,明朝开国定都南京,暗示他对故国的思念。

  男生齐读第二段,读出惊喜和淡淡的哀愁。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你认为柳宗元和张岱能成为精神上的朋友嘛?

  六、小结:

  多媒体显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应该理解作者的那份痴心了吧!

  七、作业:

  用白描手法写一处景物或描写一个身边的同学。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新课:

  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教师提示以下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余拿一小船(撑、划)

  客此(动词,客居)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四、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一位同学翻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面。教师可显示课本中的配套插图,帮助学生再现形象。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4.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学生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5.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多媒体显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选两位同*用白描的手法说说自己的同桌,其余同学评点。

  6.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生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五、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背课文。

  2.提问: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3.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张岱的小品从来不爱讲道理,他只是感受人生,描绘人生。在这篇游记中,作者的态度、举止,也只是静静地观赏、静静地体味。凡是情绪比较活跃的地方,都是从他人写出。见知己而大喜的是“客”,喃喃言雪夜游湖之“痴”的是“舟子”。他始终是淡然的,似乎深深有会于心而难以言说,亦令读者有会于心而已。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5

  

  点军区艾家中小学   邓代元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课文学习中理解白描手法并懂得怎么样运用白描手法。

  2,初步学习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作者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和流露出的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

  1,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同读、同议、同写、同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铺垫引入:

  “未若柳絮因风起”,浪漫!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飘洒洒的雪花,无时无刻不在激动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着热烈、静穆、自由。我们可以堆雪人、滚雪球、做冰雕……啊,下雪,真的不错哦!虽然我们这里雪未下,但我可以带你们去西湖感受一下雪的情趣哦。多媒体显示“雪景”,导入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朗读感知

  1.教师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或者听录音,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提示学生注意几个字音:

  更(ɡēnɡ)  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学生个读,学生点评,学生分组读

  3,再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解难。

  (3)集中释疑。后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三、品读体味

  1.多媒体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同学意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可结合配套插图,回放一下雪景的画面。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在描写雪景的时候,具有怎么样的特点呢?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多媒体显示两段有关描写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掌握一种新的描写方法。           

  (过渡)你们认为白描是不是只用于写景呢?不是的,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多媒体显示:)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选几个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所提供的画面,其余同学来做一个点评。

  2,多媒体出示: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湖心亭巧遇一事。你们认为作者在写景和叙事的时候融入了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适当提示,学生明确。

  五、齐读齐背,再品味

  六、迁移运用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1,学生背诵《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3,试着运用白描手法,模仿写一段关于雨、霜、或者其它的文字,好吗?要注意情感与景的交融哦。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6

  1.给加粗字注音。①(    ) ②(    )饮 ③沆砀(    )2.解释词语。①更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三大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客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比较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说说它们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语段点将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②上下白:________。③毳衣:________。       ④湖中得更有此人:________。⑤下船:________。       ⑥此:________。2.下列句子中“一”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上下一白 b.余拿一小舟 c.一童子烧酒 d.湖心亭一点3.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迁移训练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花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1.给加粗字注音。夕(    ) 夕(    ) 苏(    ) 罗(    )2.解释下列加粗词。①歌为风(    )      ②始其浓媚(    )③艳冶极矣(    )      ④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    ) 3.能够作为全文总纲的句子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最后一句话。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cuì  ②qiǎng  ③háng dàng  2.①初更开始 ②晃漾、晃荡 ③白,指酒杯,三大白即“三大杯”的意思 ④在这里客居 3.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一)1.①都没有了 ②全 ③包裹 ④哪里 ⑤到 ⑥客居 2.a3.拿、拥、往、看 4.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二)1.lán  chōng  dī  wán  2.①管乐器的演奏 ②到达极点 ③美丽,妖艳 ④享受 3.第①段 4.这种乐趣给山里的和尚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本文地址:《湖心亭看雪》教案https://www.gybole.com/zuowenfanwen/47332.html
  •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下一篇作文: 《晏子劝齐王》教案

    上一篇作文: 89的加减法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湖心亭看雪》教案》为作文库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湖心亭看雪》教案》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