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库原创作文作文范文

《童年的发现》教学后记

时间:2023-01-28 13:00:16 | 来源:作文库

《童年的发现》教学后记(精选14篇)

《童年的发现》教学后记 篇1

  《童年的发现》虽然是略读课文,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课前以为学生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我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

  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我”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组读议。  

  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沈志伟谈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认为这是"我"的自嘲;盛建平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象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

  我想要的应该是精彩纷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  

  这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童年的发现》教学后记 篇2

  教学目标:1、读准“澄”字,理解“澄澈”的意思。

  2、能用比较的方法,体会“几乎”“似乎”在句子中的作用,学习用“几乎”“似乎”造句。

  3、学习抓住文章的主线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探索与发现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我”是怎么发现的。

  教学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解课题中的关键词导入。

  出示“发现”一词,齐读并指名说说是什么意思,再出示“发明”一词,比较并区别两词的异同。

  教师导入:其实,只要我们平时留心,不管是长大后还是童年的时候,我们都会有所发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新课文——《童年的发现》

  在“发现”前面加上“童年的”之后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 新授

  字词教学

  出示“澄”字。

  教师要求:课文中出现了这个字,注意读准字音,谁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

  教师:文中的词语是……(学生组词:澄澈,共同理解词义。)

  1、 初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出要求:那么作者童年时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把课文朗读一遍,从文中 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一画。

  画完后指名学生说一说。

  2、 投影出示“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小鱼,大概经过了一百万年。现在,这一百万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一百万年,这又是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全班齐读)

  板书:发现规律

  3、 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过渡:我们怎么来理解作者的这个发现呢?要理解作者的这个发现,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我”的这个发现源于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投影第一自然段,齐读。)

  指名学生回答。(源于几乎每天夜里做梦我都在飞)教师接下:于是“我”就产生了疑问。

  板书:提出疑问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教师提问:作者在写到他夜里梦见自己在飞时,写了这么一句话,(投影第一句话),我们注意到他在句子中用了“几乎”这个词,它在句中起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比较用与不用这个词的两个句子的异同,让学生用“几乎”说一句话。用同样的方法理解“似乎”并造句。

  4、 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教师提出要求:提出这个问题后,接下来“我”是怎样探索的?在探索过程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分小组讨论,将从第2—10自然段中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指名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 板书:请教老师

  指名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 在“请教老师”下面板书:不断追问

  分角色朗读:男生读作者的话,女生读老师的话,非对话内容全班齐读。(在读的过程中重点让学生理解从细胞变成人,经过了好几个阶段。)

  师:老师的回答“我”显然是(不满意)的,因此才激发了“我”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探索),才最终发现了这个规律。而“我”思考这个问题时,可以说是费尽心思,动足脑筋,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示是(绞尽脑汁)。

  引导理解:人是由细胞变成草履虫,变成鱼,变成青蛙等,慢慢进化而来,每一次进化大概经过了一百万年,到变成人,共经过了九百万年,而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 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每个阶段在母腹中的发育折合成一个月,因此,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这就是人类胚胎发育的规律。

  5、 小结,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探索与发现的兴趣。

  6、 学习第四部分

  教师过渡:课文中讲到“我”到了高年级后,有一次在一堂生物课听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人的起源时,就情不自禁地笑了出来,这是为了什么呢?(“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学生回答后,请学生想象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师:我想,这不仅是因为“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还因为“我”的这个发现竟然得到了证实。 板书:得到证实

  三、 理解最后一句话

  分小组讨论,并指名理解。

  四、 根据板书“提出疑问——请教老师——发现规律——得到证实

  不断追问 深入思考

  类比推理

  指名学生根据概括本文主要大意。

  五、 教师总结

  六、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有过什么发现?

《童年的发现》教学后记 篇3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局部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办。第二局部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分,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小朋友内心世界。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同学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同学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身的内心感受。

  【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同学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同学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建议】

  1、本课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由的同时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紧扣“发现”一词,自行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即“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结果怎样?”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

  2、本文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真实可感,又极具情趣。教学中引导同学进行赏析评价,教学后可引导同学借鉴课文写法,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同学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回忆自身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生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

  出示课题:

  童年的发现

  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从课题着手,同学提出自身最想了解的问题,五年级的同学已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因而同学通过自行梳理,确定有研讨价值的问题,如:“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身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哈”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动身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考虑: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身的体会。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身的体会,并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2、研讨交流,理清脉络:

  ⑴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身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发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借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引导同学联系自身的生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身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⑵ 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找出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⑶ 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⑷ “我”经过考虑、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身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五、安排作业

  用自身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选择自身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激趣朗读

  “我”的发现有趣吗?选择自身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二、再读课文,体味感受

  1、同学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身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3、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⑴ 结合自身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⑵ 引导同学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身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⑶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结合课文,赏析作者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小朋友: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小朋友: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小朋友: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办。”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四、联系生活,总结交流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鼓励同学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发明”“童年很美好,可以漫无边沿的幻想”“我们也要培养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身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五、安排作业

  1、写一写自身的“发现”。

  2、收集同学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练习设计】

  1、写出近义词:

  祸患──   迷恋──   妨碍──

  2、写出反义词

  轻盈──   澄澈──

  3、理解句子: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资料】

  1、胚胎: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

  2、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自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3、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形状多种多样,主要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构成。植物的细胞膜外面还有细胞壁。

  4、繁殖:生物发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5、草履虫: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体圆筒形,前端较圆,中后部较宽,后端较尖;从背上看,形状像倒置的草鞋底。

《童年的发现》教学后记 篇4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的含义。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胚胎、绞尽脑汁岂止、困窘天赋”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三、《童年的发现》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通读课文,自学字词。

  2.熟读课文,写出主要内容。

  3.搜集有关童年生活的资料。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胚胎、绞尽脑汁岂止、困窘天赋 

  (二)我知道: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2.结合上下文或查字词典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画波浪线。

  (三)我疑惑: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四、《童年的发现》导学案:

  (一)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

  1、从课文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童年生活发明的快乐?

  2、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画出来,说说你的体会。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点,再和同学交流。

  3、反复品读,读出感情,体会童年生活发明的快乐。

  (三)精讲精读,升华主题:

  细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哪一部分最令你感动?为什么?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

  五、课堂检测:

  (一)我会写

  (    )  (   )    (   )   (   )

  胚胎     绞尽脑汁   岂止      困窘天赋

  (二)我概括:

  从课文的那些事例中可以感受到童年生活发明的快乐,用简要的语言写下来。

  (三)我阅读:

  1、每天夜里做梦我————,我对————,只要————,————,就能————飞向空中。

  2、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

  六、板书设计:

  8、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

  请教老师

  想象研究

  思考推算

  (发现规律)

《童年的发现》教学后记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胚、岂、痴、婴、窘”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2、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自制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录像,引入新课

  1、观看人“发育和进化”的录像带。

  2、这是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发现的生物进化的过程。然而,一个九岁的孩子居然也有生物进化的发现,你相信吗?不信,请读课文《童年的发现》。(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读书要求。

  (1)同学们,请再读读“预习提示”,看能否完成预习要求。

  (2)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

  (3)你们觉得这一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生自由读课文,师巡回。学生可以讨论。

  三、细读课文,把握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1、学生自由选择以上问题回答。

  2、教师相机,点拨重点问题。

  (1)本文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作者在九岁时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后来在听老师讲达尔文的进化论时,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在课堂上情不自禁笑出了声,被老师误解,当场受到惩罚。从而是作者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上一切重大发现,有时可能面临着受到驱赶和迫害的危险。表现出作者是一个认真研究科学、追求真理的人。

  (2)请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出示课件:世界上一切重大发现,有时可能面临着受到驱赶和迫害的危险。四、拓展延伸

  你自己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说出来跟同学交流。

  五、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以读为主,分析各段意思,教师适时板书。

  六、课堂练习

  1、读读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并说说词语的意思。“迷恋、随心所欲、痴迷、不怀好意”。

  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出示课件:情不自(    )    随心所(    )    一本正(    )  

  绞(    )脑汁    (    )来覆去    (    )不作声

  七、作业设计

  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16*、童年的发现

  (1-2节)发现规律

  (3-11节)激发思维

  (12-13节)无比高兴

  (14-19节)当众受罚

  “一切发明起源于问题”

《童年的发现》教学后记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一、字:  

  1、会认的字:胚  胎  祸  盈  赋  岂  履  绞  汁  诺  窘  

  2、会写的字: 胚  胎  祸  澄  盈  臂  赋  妨  碍  岂  履  痴  

  绞  汁  诺  厘  禁  愧  

  3、多音字:   尽  禁  格  

  二、词:  

  1、理解的词:规律  祸患  惩罚  澄澈  盘旋  轻盈   困窘  痴迷  

  进化  绞尽脑汁  眉目  天赋  

  2、反义词:轻盈—笨拙  澄澈—浑浊  惩罚—奖赏  

  3、近义词:迷恋—眷恋  澄澈—清澈  困窘—窘迫  误解—误会   

  眉目—头绪  天赋—天资  

  4、积累词:祸患 眉目 妨碍 困窘 驱逐 情不自禁 绞尽脑汁 

  随心所欲   一本正经  不怀好意  

  三、句:  

  (一)重点句:  

  1、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2、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3、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4、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二)积累句: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四、段:  

  重点段:3---13自然段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拓展延伸:留心观察,记下自己的新发现或合作观察,写好观察日记。  

  授课思路: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激趣朗读

  师:上节课我们探究了作者童年的发现,同学们觉得“我”的发现有趣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吧!

  二、再读课文,体味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师: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是什么表现呢?

  生:“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师: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生1:因为给我们上课的是以为年轻的女教师。

  生2:并且这位女教师还是一本正经地给我们上课。

  3、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师:你们能谈谈“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我能举个例子来说吗?

  师:可以。

  生:就说哥白尼吧,在古代,人们由于眼界狭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有限的,太阳、月亮和众星都围绕地球运行。16世纪,波兰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根据30年的天文观察和推算,认为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在每时每刻地环绕太阳运转。但那时欧洲的封建教会不支持这样的观点,谁提出这个观点,就会遭到教会审判异端教徒的法庭的迫害。所以,哥白尼直到临死前,才把自己关于“太阳中心说”的著作发表。

  生:我也想到了这样一个例子。意大利的科学家布鲁诺,他是哥白尼的推崇者,而且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他指出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系一样的星系,而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由于热情传播这一新天文学说,他被教会推到审判异端的宗教法庭,在监禁7年后被活活烧死。

  生:伽利略也有这样的遭遇。17世纪,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非常赞同哥白尼的观点,他寻找方法,给这种观点以科学的证实。但是他还是遭到了教会的谴责。宗教法庭把他传去,不断地审讯他,折磨他,让他跪下宣誓放弃自己的观点。但是当伽利略站起来后,他不禁喃喃自语道:“可是,地球仍然在转动呀!”后来,伽利略被监禁在家中,不许外出。

  师:“太阳中心说”,一个多么重大而有意义的科学发现,尽管它是正确的,但由于人们当时认识有限,眼界狭小,科学家们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啊!看来,作者的说法不无道理。那么,作者为什么这样想?这跟他有什么关系?

  生:这是因为他现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发现了胎儿发育的规律,却被老师误解,轰出了教室。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迫害啊!

  生:对,让他丢了面子,还受到身体上的惩罚。

  师:虽然这种“风险”远没有刚才我们说的几位科学家那么严重,但这种“驱逐”,无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对一个孩子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它会让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也使这段让“我”颇引以为自豪的、本来应该留下美好回忆的童年往事,多了些许不愉快的记忆。这是让人非常遗憾的事情。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他对老师这种做法很不满。

  三、结合课文,赏析作者

  师: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很天真单纯的孩子。

  师:能具体说说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吗?

  生:他对做的梦很感兴趣,梦中的情景记得那样清楚。从梦中的情景看,就能感受到他是天真可爱的,所以梦才是那样的富有幻想色彩。

  生:做这样的梦,就以为自己有飞行的天赋,很为自己而自豪,也足以说明他的天真了。同时,他还把梦讲给同学听。

  师:你怎么知道他把自己的梦讲给同学听呢?

  生:因为课文中写着,“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也都会在梦中飞腾。”“终于”和“弄明白”说明他一定跟伙伴们说过自己的梦了。

  师:你说得还真有道理!有时候,不起眼的一个字,一个词,就能给我们传递出一些信息,只有仔细品味语言的人才能感悟到,你的语感很好,我们就应该这样感悟语言!

  生:我觉得他后来关于胎儿发育的想象,也是很天真的,只有孩子才会这样想。

  师:恐怕从这里我们不光能感受到他的天真,谁来读一读这一段,看看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读。

  生:我觉得他还是个爱探究的孩子。你们看,他想弄清楚人究竟是怎样来的,都想痴迷了,看到一条鱼,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

  生:我觉得他是个善于想象的孩子。他从地图联想到了人的变化过程,并且,都把每个阶段分了时间,折合成正好是九个月。

  师:那么还从哪儿看出他爱探究呢?

  生:从问老师关于为什么会飞翔这件事中也能看出作者爱探究。

  师:请大家练习读一读这个部分,看能不能把“我”的特点读出来。

  指名读后,请同学评议。

  生:我觉得读出了“我”和小伙伴爱探究的特点,尤其是问老师的话,读出了追问的语气,使我们好像看到了“我”和小伙伴的好奇的表情。

  生:我有个小小的建议,因为是追问,是不是问话读得急迫一点,这样就更能体现他们的特点了。

  师: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分角色再读一读吧!

  师:通过我们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难怪他有那样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了!

  四、拓展延伸,引导“发现”

  1、拓展:

  师:课前老师布置咱同学搜集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并谈谈感想。(如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瓦特发现壶盖跳动等。)

  生交流、谈感想。

  2、比较:

  师:上课前,大家都交流了自己的“发现”,请把你的“发现”或同学的“发现”与作者的发现、牛顿的发现、瓦特的发现……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你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谁的思维最敏捷。

  (让学生在比较中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发现,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发现能力。)

  3、引导:

  师:“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给自己这样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我们的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我们的学习是那么愉快,只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就会有新的发现,能有新的发现,是一个了不起的本领。

  (重大的发明、发现往往源于生活,源于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4、实践:

  师:课下老师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记下自己的新发现或合作观察,写好观察日记。比一比,谁的发现最有意思。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请你用喜欢的方式来解决。

  (课尽意未犹。学生的亲身观察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还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1、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2、收集同学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 驱逐、迫害  

  ↓   

  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

《童年的发现》教学后记 篇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 14 个生字,会认 7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其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你童年时是否有过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学生互相诉说,再指名说。)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在童年时代有什么发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用笔标注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胚胎: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人的胚胎借脐带与胎盘相连,通过胎盘从母体吸收营养。

  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形状多种多样,主要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构成。植物的细胞膜外面还有细胞壁。细胞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的功能。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草履虫: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体圆筒形,前端较圆,中后部较宽,后端较尖;从背上看,形状像倒置的草鞋底。全身布满大致同长同细的纤毛,纵横排列,用以行动。体的一侧有一条自前端斜向腰部的凹入小沟,称“口沟”。口沟底有口;口沟内有较为长密的纤毛,可鼓起水涡而摄取水中的细菌和其他有机物作为食物。

  (2)朗读难以读顺的句子和段落。

  (3)理清课文的脉络。

  ① 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是哪些段落分别写了这两个内容?

  “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1~2)

  “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3~13)

  除了这两个部分,文章剩下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呢?

  ② 主要写了四年后,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类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曾经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误会了“我”笑的意思,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词。

  四、板书设计

  8   童年的发现

  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1~2)

  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3~13)

  想起自己的发现,却被赶出教室(14~19)

  第二课时

  一、回忆引入

  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1.“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的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我”由于有了这样的发现而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所以我们大家一起去找老师,想请他给我们解答。)

  2.“‘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老师解释说。…… 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更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3.“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却仍在继续……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我”是那样痴迷,想知道答案,以至于亲自抓鱼时,都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4.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1)“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仔细地读读这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3)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二、读最后一段,揭示中心思想

  1.自由读最后一段。

  2.课件出示:我明白了── 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1)教师简介相关的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理解:这句话含有两层意思:第一,这反映出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实的一面,有些科学家如刚才我们介绍过的布鲁诺一样,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第二,是“我”一种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 世界上的大科学家都会如此,我这点经历根本就不算什么。

  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这份天真来。

  3.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天真的孩子。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善于观察、想象力丰富、求知若渴。

  三、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四、课后作业

  你在学习或者生活中是否有自己的发现呢?想一想,把它写下来,然后与大家分享你的发现。

  五、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教学后记 篇8

  一、引入新课。

  1.大家边听范读,边想一想“我”为什么那么痴迷于幻想?

  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

  3.打开书,预习生字。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

  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

  凋 缕 芳 吁 耍 训 斥 脾 罕 藤 愈 凌 秉 飕 撩 梳

  衰 绢 侨 眷

  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

  3.让学生读拼音节。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查字典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读读这些词语。

  四、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读难句。

  (1)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2)“哈哈!这跟画地图差不多”到这一段的结尾。这一推理语句,要读出气势来,“折”字要重读。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语速稍快,应读得活泼,突出“驱逐”、“迫害”等词语。

  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

  五、作业:抄词、读课文。

  六.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驱逐迫害

《童年的发现》教学后记 篇9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和课外延伸作业,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

  3、认知目标:认识“胚、岂、痴、婴、窘”5个字,基本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抓住“发现”,导入新课

  1、板书“发现”,提出问题:老师昨天跟隔壁班的同学聊天,他们告诉我,小时候他们发现过很多有趣的事情。有同学说,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有同学说,我发现下雨过后天空会有彩虹;有同学说,我发现了云在天上不会掉下来;还有同学说,他发现树叶在下落的时候总是凹面向上。同学们,你们曾经发现过什么?

  2、板书“童年”,谈话: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童年是幸福无比的,你们的童年一定曾经发生过让你们到现在都难以忘怀的趣事!我们的童年曾有过多少的发现啊!

  3、板书“的”,齐读课题,激励:生活中的小事情,只要你积极的关注它,就会发现小事情中往往隐藏着大学问,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习《童年的发现》后,你一定会受到启发。下面,我们一起齐读一遍课文,仔细的思考,读完课文以后,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只有用心地读课文,用心地思考课文,才能够提出问题。不要怕人笑话,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问问题,不仅是学习态度问题,也是学习方法问题。板书:大胆提问

  二、由疑促读,感知“发现”

  1、置疑:用小黑板出示学生预习课文时提出的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教师将学生的问题整理、归类,筛选出比较重要的问题作为教学重点出示在黑板上面)。

  2、读文:带着小黑板出示的问题,自由选择默读或者低声读课文的方式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完之后选择自己还是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纠正读音、解释词语)

  3、交流:读完课文以后,你发现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是怎样解决的?引导学生了解“发现”的内容,感知“胚胎的发育规律”这一发现的过程:梦见会飞 ——请教原因——痴迷研究——发现原理。感知“胚胎的发育规律”究竟是怎样的?作者的发现正确吗?(请学生依据课前收集的有关胚胎发育的资料在小组讨论作者的发现是否正确,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你讲解这个规律)

  4、交流:

  ①难句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是不怀好意。”(“我”为什么会笑?老师为什么会觉得“我”不怀好意?作为学习伙伴的老师,也跟学生交流这件事情的体会。)

  ②难句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的风险。”引导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为了证实和传播n.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献出了毕生精力。由此,他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布鲁诺被判处火刑。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尚且如此,而我只是被老师驱逐出教室,这又算得上什么呢!作者用幽默的方式来发表了对这件童年往事的评价。)

  ③“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呢?(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因为作者敢于提问、留心观察、反复思考、大胆想像才有了这样的一个发现。)板书:大胆提问、留心观察、积极思考、大胆想像

  三、拓展延伸,引导“发现”

  1、置疑:同学们问了那么多的问题,老师也有一个想问问大家啦。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伟大的发现?生物学家、胚胎学家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研究出的胚胎发育规律,而作者他只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为什么他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呢?他怎么会跟生物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呢?

  ①大胆提问:学问学问,就是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拥有学问。古人称学习为做“学问”,现在,学问一词已经成了知识的代名词,可见“问”在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开启知识的钥匙,增长智慧的阶梯。一切知识,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提问开始。牛顿他发现了地球引力,他是这样发现的,而且还有个故事:牛顿小时候,有一天,他在苹果树下看书,突然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他拿起苹果想了想,又往上抛,结果苹果立刻落下来了,牛顿发现地球有吸引力. (这种凡事问的习惯,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必要条件。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因为好奇而发问得来的。在别人不问或不会问中发问,就会取得别人不可能取得的成就。)只有动了脑子才能够提出问题。老师还可以从问题当中看出哪些同学对课文的理解比较深入,像??提出的问题说明他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很深入了,是经过了思考之后提出了很有价值,值得我们一起去探讨的问题。我们班今天的表现都非常好,从你们的提问中,我可以发现每个同学都是动了脑子思考,都用心地读了课文的。提问,不一定非要问大人、问老师,还可以问自己,向自己提问,自己思考。怎样才能大胆提问呢?必须要留心观察生活,才能够提出问题。

  ②留心观察:(小试验,尝尝杯中的水甜不甜)刚才同学们留心老师在做的动作了吗?苏格兰有一个科学家叫瓦特。(一天晚上,瓦特和一个小女孩在家里喝茶。瓦特不停地摆弄茶壶盖,一会儿打开,一会儿盖上,当他把茶壶嘴堵住时,蒸汽顶开了茶盖。在旁的外祖母对瓦特的这种无聊动作极为不满,加以训斥。瓦特并不介意,他一心想着蒸汽的力量,从此萌发制造蒸汽机的念头。瓦特能够发明蒸气机就是因为做到了留心观察)。

  ③反复思考:光会观察还不够,必须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思考,从观察到的现象里面寻找事物的特征。古代的波斯有一位商人很会做生意,每次顾客来买珠宝的时候,他都要盯着顾客的眼睛,结果生意非常兴隆。别人想探究其中的奥妙,他却守口如瓶。直到他要死去的时候,才向他的独生子传授其中的诀窍:盯着对方的眼睛,不,准确的说,是盯着对方的瞳孔,瞳孔是不会撒谎的。如果一颗宝石闪亮的光芒使顾客的瞳孔扩张,你就大胆地把原价提高三层或更高;如果一条项链没有使对方张大瞳孔,你就立即更换一条。总之,盯着对方的瞳孔。

  下面,老师请两个同学上讲台来走一走,大家要仔细观察,仔细思考,从同学的动作当中,你发现了他有什么特点,他的性格怎样。

  ④大胆想像:大胆的想像事物为什么会是这样,再经过小心的求证,我们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想像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创造性想像,可不断地改变旧表像,赋于思维独特的形式。

  2、总结:生活中并不缺少美丽,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给自己这样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我们的学习是那么的愉快,只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就会有新的发现,能有新的发现!

  四、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教学后记 篇10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罚。然后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罚,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知识的渴求。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胚胎、痴迷、绞尽脑汁”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默读、想象、概括小标题等方式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

  3.通过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有关科学家的例子,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位俄国作家,他的名字叫:费奥多罗夫。板书:费奥多罗夫。指读。

  费奥多罗夫的童年天真烂漫、多姿多彩。在他童年的时候,发生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童年的发现》。

  板书:童年的发现。齐读。

  2.看着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小结板书: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

  二、初读。学习“我发现了什么”。

  1.打开课文,你会发现这篇文章挺长的,快速标上自然段序号,共19自然段。

  2.这么长的文章怎么读好呢?可以采用默读,也可以轻声地、快速朗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后,想想:

  (1)我发现了什么?用“——”画出来。

  (2)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我发现的过程?做上记号。

  3.交流:

  (1)我发现了什么?(指读第一句,板书:胚胎发育的规律。)

  读词:胚胎。

  你知道什么是胚胎吗?(指读注释)

  谁能讲得简单明白些?(其实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是从一个小小的胚胎发育成胎儿的。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成长过程就是胚胎发育的过程。)

  (2)课文中有一段话比较具体地描述了我所发现的胚胎发育的规律,你能找到吗?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指名读。这就是我的发现。那年我才九岁,所以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自豪。——带着这份高兴和自豪读读我的发现。

  (3)关于我发现的胚胎发育的规律,其实有位叫达尔文的科学家专门进行过研究,还得出了一个观点,你能找到这句话吗?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指名读——齐读。

  我的发现和科学家的发现竟是如此的相似,怪不得我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到自豪呢!

  4.齐读第一自然段。

  5.瞧,我们已经读懂了“我的发现”是什么了,这个问号应该可以擦去了吧。

  三、再读。学习“我是怎样发现的”。

  1.那么我又是怎样发现的呢?先快速找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我发现的过程?(3-13)

  2.认真默读3-13自然段,你能用自己的话非常简单地说说发现的过程吗?

  (1)自由说——指名说后,随机板书:梦中飞行   老师    想

  (2)我们能把这个发现的过程读成如“梦中飞行”这样的几个词语吗?

  (3)交流,完成板书:梦中飞行---请教老师-----大胆猜想

  (4)谁能看着板书把这个过程连起来说成一句话。

  (5)这就是“发现的过程”。这个问号也应该可以擦去了吧。

  四、精读。读懂“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读到这儿,一个怎样的小男孩浮现在了你的脑海里?请你再次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chéng)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1.请同学们自己轻声地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像一下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

  2.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好好感受一下。

  在梦中我是多么的——自由、开心、高兴、惊奇……

  3.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这段话。

  4.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出现在你的眼前。(指名板书:充满幻想)

  5.齐读,感受这份奇妙的幻想。

  ●“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我以为在同学中间只有我一个人具有飞行的天赋(fù),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

  “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啊。”老师解释说。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

  “人怎么会是鸟?”我们万分惊讶。

  “岂(qǐ)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lǚ)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1.同桌读读我和老师之间的对话,你感受到了什么?(追问,急切,打破沙锅问到底,喜欢刨根问底)

  2.师生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指名板书:打破沙锅问到底)

  ●“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却仍在继续。和老师的一次谈话,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乡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绞(jiǎo)尽脑汁(zhī)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1.“渴望”——非常希望弄明白。

  2..“痴迷”——哪里看出他的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是呀,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在田野里抓到一只青蛙,我就会——

  以至于看到猴子,我就会——

  3.教师领读:我就这样绞尽脑汁地想,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

  4.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出现在了你的眼前?(指名板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五、回文总结。

  1.正因为我是一个敢于大胆提问、留心观察、积极思考、大胆想像的孩子,所以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如果我们也给自己这样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我们也会有新的发现。

  3.作者童年的发现有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同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我总是只在课后感叹:为什么又白白走了一遭?循规蹈矩、一板一眼——不灵动的课;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不深入的课;平均施力,轻描淡写——不出彩的课,这些顽症总在我的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示。如何克服?“痛定思痛”,暂且先明确以下这一点为努力方向,尽力改正:在目标引领下,务必要有选择地对精彩语断进行重锤敲打,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语言训练的层次感。

  其实,聆听各位指导老师的点评后,细究文本,《童年的发现》一课还是有许多语言训练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

  如第13自然段关于发现内容的具体描述:“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目标定位只是“了解‘我的发现’的具体内容,找到相关句子读一读。”因此,教学过程极其简单。而细读此段,正如郭老师和周老师所言,抓住“推算”一词,让学生具体说说“我是怎样进行推算的”,不仅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我”所理解的胚胎发育的过程,而且一个善于思考、敢于大胆想象的小男孩形象也浮于眼前。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刚才同学们的具体描述都写于文中和文本中只用“推算”一词进行高度概括的写法的不同,习得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方式。

  又如5-11自然段的对话描述,

  “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啊。”老师解释说。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

  “人怎么会是鸟?”我们万分惊讶。

  “岂(qǐ)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lǚ)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张老师指出这一对话的特点是“我”的三个问题之间互有联系,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因此只要读好了这段对话,一个“刨根问底”的小男孩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郭老师提及的第3自然段也是值得细细推敲的一个典型语段。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chéng)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借鉴老师们的建议,对此环节作一重新设计:

  1.轻声地读读第三自然段,把表示“飞行”意思的词语画出来。(学生读书,边读边画词语。)

  交流画了哪些词语?(轻轻跃起、飞向空中、滑翔、盘旋)读词。

  2.把这些表示多姿多彩的飞行方式的词语放入句子中再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读。抓住“轻盈、运转自如、舒展”等词读出飞行时的随心所欲、自由快乐。

  3.老师也来读读这段文字,请大家闭上眼睛,想像感受那梦中飞行的无拘无束和兴奋惊奇)范读——指名读——配乐齐读。

  4.不仅“我”会在梦中飞行,我的小伙伴也都会在梦中——飞腾。画出这个词语,说说飞腾是一种怎样的飞行?小伙伴在梦中飞腾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自由练说——指名说。我的小伙伴也都会在梦中飞腾,                。

  5.多么快乐的一群孩子!读到这儿,一个怎样的“我”出现在了你的眼前?(指名板书:充满幻想)

  这一设计可能不够完善,但我想努力地试着通过读书、画词、想像、朗读、练说等语言实践,一层一层地进行语言训练,让教学更富有层次感,让言语习得变得更加厚实、有实效。

  文本总有其精彩之处,对此进行重锤敲打,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我们的课堂方能有些亮堂。 

《童年的发现》教学后记 篇11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了作者9岁时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课堂上作者想起自己9岁时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因而当众受罚。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此引发思考及老师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文章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部分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叙事中,作者的意识在飞快地流动但脉络清晰,所叙之事也环环相扣,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了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知识的渴求,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是一篇向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理解“胚胎、随心所欲”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想象、概括小标题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 了解作者童年的发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富于幻想”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我”是怎么发现的;引导发挥想象,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2.创设情境,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当我们渐渐长大,童年便如风中的羽毛越飘越远。但是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些事情却常常会萦绕心头,久久难以忘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的课文《童年的发现》。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由朗读文章,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概括交流:课文写了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后来因这一发现被老师误解受到惩罚。)

  哪些段落是写我发现的经过?(3-12段)

  哪些段落是写我被老师误解而受罚?(13-18段)

  三、了解“我的发现。”

  (一)理解:胚胎。

  出示解释(有条件的可以展示胚胎发育图片):胚胎是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人的胚胎借脐带与胎盘相连,通过胎盘从母体吸收营养。妈妈肚子里的宝宝,就是从一个小小的胚胎发育成胎儿的。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成长过程就是胚胎发育的过程。

  (二)了解“我”发现的规律。

  1.课文中有一句话,比较详细地描写了我所发现的胚胎发育规律,请你找到句子读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发现。

  2.出示下面两句话,比较。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九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表达一个具体,一个简洁。

  3.指导朗读。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1)师补充进化论知识:这种“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的理论叫——“进化论”。进化论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这个发现被恩格斯誉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谈感受:学到这里,说说你现在的感受。

  费奥多罗夫——了不起(自豪,骄傲)!

  (3)朗读句子。

  四、学习第二段——“发现的过程”。

  (一)了解发现的经过。

  胚胎发育规律是怎么被费奥多罗夫发现的呢?请认真读3-12自然段,想想“我”的发现经历了哪些过程,把每一个过程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

  (二)交流。梦见飞行——请教老师——探究猜测

  (三)精读发现的步骤。

  1.学习发现经过之“梦见飞行”。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梦想的奇妙。

  (1)师范读。生闭上眼睛想象梦境,谈感受。

  (2)师引读并拓展说话,感受作者“异想天开”、“天马行空”、富于幻想。

  师:我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

  飞过——(生:街道上空);

  飞过——(生:白桦林梢头);

  飞过——(生: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

  飞过——(生自由想象说)。

  我想去哪里就飞到哪里,真是——(用课文中的词)“随心所欲”。

  (3)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学习发现经过之“请教老师”。

  过渡:“我”和同学经常在梦中飞翔,我们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便去请教老师。

  (1)同桌分角色读读我和老师的对话。

  (2)请“学生”说说:你一个接着一个提问,当时是怎么想的?

  请“老师”说说:你刚才与学生的谈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想象当时的情景,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3.学习发现经过之“探索猜测”。

  过渡:老师的答案并不能令我满意,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对于“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的这个答案的渴求越来越强烈。

  出示句子:“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1)为了解开人是怎么来的谜底,他是怎样研究这条鱼的呢?他翻来覆去地在看些什么?想些什么?

  (2)朗读这句话。

  4.再次感受作者的自豪,朗读。

  我终于找到了答案。这个发现是多么不容易啊,所以费奥多罗夫一想到这个发现他就会从心底升腾起一种自豪感。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五、小结;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费奥多罗夫发现胚胎发育的经过,让我们来一起来读读这两段话。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二、学习第三段——“误解、受罚”。

  过渡:三四年过去了,六年级的一堂生物课上,这个发现在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作者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而当众受罚。

  1.创设情境想象,感受“受罚”的情景。

  1)出示句子:“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钱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

  2)请你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如果当时老师继续问下去,容我解释,我会如何应对,同学又是什么反应,教室里又会是一副怎样的情景,请你发挥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

  3)学生想象,练写。

  4)交流。

  2.理解难句。

  老师误解了我,同学们嘲笑我。这时候,费奥多罗夫会想些什么呢?

  1)出示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

  2)读句子,理解。

  3)讨论交流。

  经历了曲折的探究之路,发现了胚胎的发育规律,在我的世界里,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发明与发现啊;被老师轰出教室,被同学嘲笑,这就是我受到他“驱逐和迫害”。

  4)感受作者的精神。

  出示句子,填空补充:

  “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但是……”

  5)小结:小朋友用自嘲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这件事的看法,也告诉我们,无论遇到驱逐还是迫害,不管前面是荆棘还是挫折,都牵绊不了费奥多罗夫在科学道路上的探究的脚步。多么乐观,多么幽默,多么顽强!

  三、感受人物形象。

  1.学到这里,你喜欢这个小朋友吗?(交流。)

  2.小结:作者是一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富于幻想,执著探究的孩子。

  3.出示简介。费奥多罗夫:俄国天文学家,俄国最早提出飞向宇宙的宇航学奠基人;也是一位极富创见的思想家,一个独特的哲学体系和人类思想发展胆的乌托邦的创始人。费奥多罗夫学问渊深,博览书史。他不仅精通欧洲各主要语言,而且对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东方语言也颇有研究。他在哲学、自然科学、艺术上都有很深的造诣,被称为“百科全书” 。

  四、总结。

  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侯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也许这正是你研究创造的开始。所以,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用你这双明亮的眼睛去发现世界,享受发现的快乐。

  作业:在追求科学的路上,科学家受迫害的事例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童年的发现》教学后记 篇12

  一、教材分析

  《童年的发现》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是前苏联的一位天文学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项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做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课文的难点是对学生来说几个较难理解的句子。

  一句是:“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本来,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 “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另一个句子是:“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二、学情分析

  这是五年级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通过近五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也已掌握了不少方法。因此在课前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完成字词的学习任务,而课堂上进行预习反馈时,对于个别字可以适时加以指点,而一些重点词语还需要结合课文理解。

  多数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概括、理解、表达、感悟的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已经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任务精神等,而一些语文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概括、归纳、表达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注意到这种差异性。

  在理解重点句的含义方面,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维深度不够、言语概括能力不强的特点,借助各种语言训练予以强化。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实现语言的内化,情感的共鸣。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自学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并积累“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一本

  正经、不怀好意”等词语。能用比较的方法,体会“几乎”、“似乎”在句子中的作用,并能运用。

  在阅读中能自主识字,能读准“澄澈”的“澄”的字音,能在语境中理解“随心所欲”、“绞尽脑汁”等词语的意思。五年级的教材不提供统一的生字表,但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生字教学,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针对性地指导。   

  让学生读读原句,再去掉“几乎”或“似乎”,想象句子意思有哪些变化。从而理解“几乎”是指将近于,是一种将到而未到的状态,说明梦见自己在飞的情况极多,将近每天都有,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果不用“几乎”,就变成每天都是这样,没有例外了。可让学生用上“几乎”来复述“我”所提出的疑问。“似乎” 是指仿佛,也含有接近而尚未达到的意思,说明好像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个地方,但并不是真的就能飞到哪个地方。如果不用“似乎”,就变成真的能飞到那个地方了。

  目标二:学习抓住文章主线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探索精神。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之一就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虽然五年级的学生应该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概括内容的能力,但是本文的逻辑性很强,需要在表达时有缜密的思维和清晰的条理,那么给学生一条主线(即“提出问题——请教问题——发现规律——得到证实”),让学生在三读课文后借助板书组织语言,就能让多数学生思路清楚地表达了,在这个过程中,深刻感受作者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

  目标三: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发现,在训练表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发现与探

  索的兴趣,并懂得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才会有发现的道理。

  五年级的学生实际上对于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等问题也充满了疑惑与好奇。那么以“发现”为线索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感受作者童年形象的同时,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交流,就会满足学生的兴趣,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童年的发现”,学生们自然能够感受到对身边事物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的设计(详见关于教学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两点:

  (一)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精神

  在初读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后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让学生在自己觉得印象深刻的语句旁写上批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接下来集体探讨交流重点词句,对于这些句子,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结合语境去体会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理解,使学生从“我”大胆提问、不断追问、绞尽脑汁的一步步探究中感悟到“我”求知若渴的心情。

  在学习重点段落第11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我”的发现的句子,并带着自己的理解转述“我”的推算,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我”惊人的想象力。

  如果说在学习“我”如何一步步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悟还是支离破碎的,那么最后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评价一下童年的费奥多罗夫,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学生应能感受到这个人物富于幻想、求知欲强的特点以及执着探究的精神,也能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二)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课文涉及有关人的起源的知识,如认得细胞是否只在晚上繁殖?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母亲为什么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母腹中的胎儿是否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会和文中的“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等问题充满了疑惑与好奇,他们也希望像文中的“我”一样弄个明白。但课文毕竟是文学作品,与一般的科普作品不同,所以这些问题不宜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去探究,于是课前的功课可让学生做足,学生在预习时查找有关人的起源的资料,初步了解地球上生物的进化就是由最初的单细胞逐步进化成多细胞,接着由两栖动物逐步进化到低级哺乳动物,再演变成高级的哺乳动物,那么在课堂上学习 “我”的发现时,读到“我”的推算,就知道了作者列举的几种动物恰好反映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阶段。这样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就满足了学生兴趣,使他们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轻松了。

  课文中“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果课前学生阅读过一些科学家在其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遭遇的故事,就很容易理解这句话的双关义,能体会到这是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被轰出教室这事的看法,也是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因此课内外结合,合理而巧妙地利用课外获取的信息,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童年的发现》教学后记 篇13

  教学目的要求: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理解发现过程,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理解发现过程,体会句子含义,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收集科学家发明创造遭受磨难的故事;达尔文的进化论知识。

  教学方法:问题解答法与自主研读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师: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首歌,童年里珍藏着每一个人五彩斑斓的梦想,童年里包蕴着每一个人多姿多彩的追求。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自己可歌可颂的精彩故事。都有自己可圈可点的难忘回忆。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童年的发现是——

  生:胚胎发育的规律。

  师:本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费奥多罗夫的童年,紧紧围绕课后的两个问题: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板书“?”)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板书“?”)深入解读文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含义,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自由朗读3----13节,思考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

  师:作者是这样发现这个规律的?

  生:他每天晚上都要做梦,梦见自己可以随心所欲的飞翔,于是他就约了几个和他做同一样梦的同学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他们,梦里飞行,说明他们在长身体。之所以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是因为我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侯人还是飞鸟。老师还告诉他们,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老师的话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他如痴如醉的观察,绞尽脑汁的思考,终于想出了胚胎发育的规律。)

  师:能不能抓住要点,用简洁的话告诉大家?

  生:我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                            

  师:能用自己的语言,抓住文章的要点简洁的回答问题,非常不错。同学们读书就应该这样读:会读书的人既能把详细的内容概括化,也能把概括的内容具体化,这是一种非常不错的读书方法,今后读书时,试着用一用,这对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非常有用。

  师:“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这个问题弄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老师相机擦去第一个问号)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按分好的四人学习小组,合作阅读3—19节,思考:你从这一部分内容中读懂了些什么?发现了些什么?你可以抓住一个词语去体会;也可以围绕一个句子去理解;可以发现标点符号的巧妙用法;还可以发现组段方式的新奇美妙;不管你采用什么方式去读书,只要有收获都可以,明白吗?

  生:明白。(学生合作阅读,拿笔在书上圈点勾画,写自己的读书收获,交流读书收获,遇到不懂得地方问同学,查资料,存留在课堂上集体解答或老师讲解)

  师:谁能把你刚才的读书收获说出来大家分享?

  生:我发现作者描写自己梦中飞翔这一节非常有趣。我想给大家美美的读一读。

  师:真能干,好吧!同学们边听边想,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

  生:听了同学的朗读,我认为飞行的感觉真爽,让人舒心惬意,留念忘返;梦中飞行真是易如反掌,只要你想到哪里,你就会飞到哪里,饱览那里的无限风光;

  生:我感觉到梦中飞行的花样真是精彩纷呈,可以轻轻跃起,可以着地滑翔,可以长久盘旋,可以双臂舒展,可以双腿动弹,那简直是随心所欲;

  生:我从“双脚一点,轻轻跃起”这两个词仿佛看出他非常轻松的离开地面向空中飞去,只有在月球上才会这样,让人感觉到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帮助他。这里的“点”和“跃”字用得特别好,很传神;

  生:我从“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这句话让我仿佛看到他一会儿上天,一会儿下地,忽高忽低,忽左忽右,让人感到非常自由。这些词用得精妙绝伦,让人心旷神怡。

  生:我发现这段话是按总分顺序来写的。“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是一个总起句,后面具体写我梦中怎样飞行的。

  师:体会得真好,收获真多!把书捧起来,让我们一起轻声地把这一节读一读吧,别把美梦惊醒了。  生:齐读第二节。

  师: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课文里的人物对话非常有趣,我想请我的同桌一起,把这部分内容读给大家欣赏欣赏。

  师:挺有自信,大家欢迎他们!   

  师:听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认为她读得很美,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过我想如果把我们去问老师的语言加进去朗读,就更完美了。

  师:你真不错!你打算加些什么内容呢?

  生:我想加“尊敬的老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们,你能不能帮我们解答一下呢?”等问话,请我的好朋友一起再把这部分内容读给大家欣赏欣赏。

  师:创造性的朗读,很好,这,就是读书的收获。掌声有请!

  生:创造性的朗读。

  师: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我认为作者是一位渴求知识的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他发现自己在梦里老做飞行之类的梦,于是他就约了几个和他做同样梦的同学去请教老师,说明他求知若渴;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善于提问,敢于提问的人。

  师: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当老师的讲解让他们不太理解的时候,他接连提了三个问题: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人怎么会是鸟呢?人究竟是怎么来的呢?知道的》

  师:真会读书,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善于探索的人。

  师:有自己的见解,说说你的理由。

  生:为了弄清楚人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他想得着了迷,抓来一条鱼他也要翻来覆去的看个究竟,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什么;

  师:太有才了,读书就应该这么读,从课文里归纳出来,然后又回到课文里去。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很富有想象力的人。

  师:何以见得?

  生:因为他从画地图联想到了人的变化过程,并且把每个阶段分了时间折合成月正好是九个月,他是这么想象的:“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正好九个月”。他的这种奇思妙想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非常不错!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风趣幽默,非常乐观的人。

  师:理由呢?

  生:因为在六年级的一节生物课上,当老师的讲解与他的发现一样时,他高兴得情不自禁的笑出了声,当老师把他叫出去站在走廊上时,他还在想幸亏老师没有容他解释。。。。。。笑塌房子。他把自己的发现与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等量齐观,想了一个自我安稳的理由: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都站在教室外了,他还有那样的想法,说明他乐观,幽默。

  师:分析得不错,第二个问题——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老师相机擦去第二个问号)

  师:谁能把这个问题总结起来说一说?

  生:我认为作者是一位渴求知识,敢于提问,非常善于探索,很富有想象力的人。

  生:我认为作者不仅是一位渴求知识,敢于提问,善于探索的人,而且是一位很富有想象力,风趣幽默,乐观向上的人。

  生:我认为课文最后一句话非常有意思。我想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齐读句子“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师:老师也认为这是课文里的点睛之句,需要我们好好地体会体会它的意思。

  师:理解句子的方法很多,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你打算用哪种方法来理解?

  生:我想采用“先理解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再疏通句子的意思”这种方法理解句意。

  师:很好,重点词语突破法。你怎么理解的?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中“驱逐”和“迫害”两个词语比较难理解,我在预习时查阅了词典,“驱逐”的意思是:赶走。“迫害”的意思是:压迫使受害。因此,这个句子我的理解是: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候还会受到被赶走和被压迫甚至牺牲生命的危险。

  师:可以这么理解,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采用的是“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

  师:不错,联系内容理解法。怎么讲?

  生: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翻来覆去的观察,绞尽脑汁的思考,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结果当我暗自窃喜时却被老师误认为不怀好意,我被赶出了教室,站在了走廊上。

  师:挺好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采用的是举个例子的方法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师:可以,实例理解法,你准备举哪个例子呢?

  生:我举的是哥白尼的例子。16世纪,波兰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根据30年的天文观察和推算,认为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在每时每刻地环绕太阳运转。但那时欧洲的封建教会不支持这样的观点,谁提出这个观点,就会遭到教会审判异端教徒的法庭的迫害。所以,哥白尼直到临死前,才把自己关于“太阳中心说”的著作发表。)

  生:我也想到了这样一个例子。意大利的科学家布鲁诺,他是哥白尼的推崇者,而且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他指出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系一样的星系,而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由于热情传播这一新天文学说,他被教会推到审判异端的宗教法庭,在监禁7年后被活活烧死。 

  生:我也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伽利略也有这样的遭遇。17世纪,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非常赞同哥白尼的观点,他寻找方法,给这种观点以科学的证实。但是他还是遭到了教会的谴责。宗教法庭把他传去,不断地审讯他,折磨他,让他跪下宣誓放弃自己的观点。但是当伽利略站起来后,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后来,伽利略被监禁在家中,不许外出。)

  师:这就是“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遇到的驱逐和迫害。

  师:哦!你还想补充吗?请说吧!

  生:我认为这个句子有一语双关的作用:一方面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中的某些真实情况,像哥白尼等科学家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另一方面是我用幽默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

  生:这句话也说明我对老师的做法有点不满

  生:这句话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有风险,但是我们要敢于冒风险,勇于面对各种风险。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非常到位,方法也特别值得好。让我们带着对发明发现者的无比崇敬爱戴之情齐读这句话吧!

  生:学生齐读句子

  师:是呀,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候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令自己非常痛苦的麻烦,可是,老师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每个人都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发现。你能把你童年发现的快乐讲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吗?

  生:我发现要下雨了,天气很闷热时,鱼儿都要争先恐后的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师:观察中的发现。

  生:有一次,我在小区的花坛边玩耍,偶然中发现了一只蚯蚓,我用瓦片把蚯蚓断成了两节,我细细的观察被我弄断的蚯蚓,发现它的一头又长出了一点红红的东西,我发现蚯蚓的再生能力真强。

  师:玩耍中的发现。

  生:我发现了炎热的夏天对着太阳往空中喷一口水,会出现小小的彩虹;

  生:我发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是多读,多看,多练笔;师:写作中的发现。

  生:我发现第二单元的课文内容都是写的关于童年的事情。

  师:读书中的发现。

  生:我发现这篇课文的第一节有开门见山,点明题目的作用。

  ......

  师:同学们透亮的双眼真会发现,这些就是你们创造、研究的开始,孩子们行动起来!驾着童年的发现这艘充满创想的航船认真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将来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吧!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

  开心练习。

  一、句子加工厂。

  1.我们的童年难道不是一首充满幸福和欢乐的歌吗?

  改成陈述句:                                

  2.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改成“被”字句:                              

  3.老师对同学们说:“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

  改成转述句:                             

  4.同学们听说我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

  改成肯定句:—————————————————。

  5.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

  用“只要……就……”造句———————————。

  二、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

  2.“我”的发现始起于一本科幻书。(     )

  3.按照达尔文的观点,母腹中胎儿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     )

  4.老师在上生物课时,讲人的起源问题,逗得“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

  5.“我”被轰出教室,“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我理由,世界上的重大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

  6.作者的发现,是从实验中得到的。(       )

  三、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 )牛顿见了,觉得很奇怪,他想:“这个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呢?”

  ( )“那一定是因为它太熟了,”他自言自语地说:“可是为什么苹果只向地上落下,而没有向天上飞去呢?也不向左或右边抛开呢?”

  ( )牛顿是世界上有名的发明家。

  ( )牛顿发现了这个问题,便专心研究。后来,终于发现了苹果向下落的秘密是因为地球有引力。

  ( )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落在他的身边。

  四、点击课文。

  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1.“驱逐”是指             ;

  “迫害”是指                       。

  2.破折号的作用是                   。

  3.请举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十、练笔新时空。

  童年是人生记忆中最完美的一页,其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好笑的事。小朋友,你在童年时是否也有什么发现呢?拿起你的笔写一写吧。

  —————————————————————————————————————————————————————————————————————————

  板书设计:童年的发现

  胚 胎 发 育 的 规 律

  ?         ?

  观察       思考

《童年的发现》教学后记 篇14

  之一

  佚名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 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人和生物发育及进化的图片、视频导入  新课后,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多读几遍课文。然后围绕重难点读一读,议一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放在了发现的过程上。这样,通过读议,学生就知道了“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1、敢于提问;2、反复思考;3、大胆想象。对课文中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加以理解。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进行交流。

本文地址:《童年的发现》教学后记https://www.gybole.com/zuowenfanwen/46963.html
  •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下一篇作文: 《ao ou iu》教学反思

    上一篇作文: 《股票、债券和保险》教案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后记》为作文库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童年的发现》教学后记》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