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库原创作文作文范文

论语别裁读后感(优秀9篇)

时间:2023-03-26 16:09:54 | 来源:作文库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虎知道为您带来的9篇《论语别裁读后感》,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一

看到阿波的读后,才想起几年以前曾带研究生读过一次《论语别裁》。不过当年共读的学生都毕业了,阿波也已硕士毕业工作了两年,今年又来我新调来工作的这所大学读博士,并由我协助指导论文,可谓因缘巧合。而《论语》,我希望成为我指导的每一位学生的必读内容;对我来说,也是常读常新。

说来这是第二次阅读南怀瑾先生所著的《论语别裁》,只不过第一次并未留下任何文字印记,随着阅读讨论的结束而结束,在之后的日子里也未能用心去体会,有些惭愧。这次趁着入学前的一个月,伴随着一些杂事,断断续续地读完了上册。

第一篇学而包括了孔门教学的目的、态度、方法等等,讲的是作学问的内在修养。第二篇为政,讲的是学问的外用,突出了德的重要性。第三篇八佾,为我们讲述了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礼。祭祀之礼,外交之礼,君臣之礼,皆入其中。第四篇里仁,对“仁”进行了阐释和讲解。公冶长第五和雍也第六,通过对话和事例进行印证,述而第七则是通过对学而的注解,引申了学问之道。泰伯第八引申注解了为政,而子罕第九则是对公冶长和雍也进行了引申,阐述了孔子的思想与教育学问的观点。

读完之后,印象较深的是学而、为政和里仁三篇,在此记下一些零星的感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问不是呆板的文字,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而应该从人生经验和做人做事上去体会。作学问,要多看、多疑问,随时随地地去思想、去见习、去体验、去反省,并不是读死书。反观我们,求学都为了工作,为了生活,无可厚非,但离真正的作学问,还差的十万八千里。再来看立身处世的态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家做孝子,出门在外,爱朋友、爱社会、爱国家,为人处事要谨慎,不小器,拥有宽广的胸襟,亲近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然后量力而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读来是这样的美好,可在现实生活中,孝敬与友爱却是那样的缺失。为人子女者不赡养父母,更谈不上“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却为争夺财产大打出手,对簿公堂,朋友间阳奉阴违,尔虞我诈,不喻于义,而喻于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想来令人痛心。

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以看出德业的重要性。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说的是法制与德治。其实为政也好,做人也罢,都要有德,都要通晓人情世故。正所谓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穷通看指甲,寿夭看脚踵,如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时刻怀揣一颗平常之心,爱人之心。

南怀瑾先生认为“里仁”是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要求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强化精神提炼,又要救世救人,追求“仁”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树“仁”之人生观,做到知行合一,以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待他人,以无限的温暖照亮他人。坚信心中有爱,以仁爱之心爱人。在日常生活中,坚信“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做到在家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在外爱朋友、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以“恭”要求自己,坚持做到必恭必敬,对世界、对他人有恭敬之心;以“宽”勉励自己,以自然宽和之态善待他人;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讲求信用;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善于抓住机遇,从容应对;以“惠”警示自己,以慈惠之心感动别人。

以上是我一些浅显的感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语》,其中的深意和内涵,留着以后慢慢去学习和体会。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二

春节之中,从网上购买到这本梦寐以求的书籍,非常高兴。因为我看了许多国内的作者编写的有关论语的书籍,但都没有这一本那么地易懂,那么地贴近生活。老祖宗的思想,通过南怀瑾给了我们以通俗、启蒙的教育。现在想修身的人们都来看看这本书。

从高中就知道了南怀瑾,睿智的国学大师,从《易经杂谈》到《老子他说》又到《论语别裁》,值得现代年轻人静心阅读的书籍。

以前看到过一句话,说国学可以治抑郁症,不信,但,通读此书,感觉国学确实给人以力量,特别像南师这样深入浅出解说的书。每次看国学大师南怀瑾的书,都能不自觉的产生一种自豪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他把《论语》和生活联系,更加突出现实针对性,我们也比较不会觉得枯燥。南怀瑾是国学大师,我认为他的论语评论较接近孔子原意,他能跳出宋朝的理学思想尤其是朱熹的注解,是难能可贵的,至少能让今人领略到与宋朝以来不同的孔子思想。我们可以在儒家传统四书五经的基础上,学些南怀瑾老师关于佛学的教化,对自己、对社会都好。

感恩南怀瑾老师,写了这样的好书,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扫四书五经理解的晦涩。 而且南怀瑾老师对论语解译透彻,比上学时课本上的理解更合乎其理。

如果孔圣人看到如今有大师理顺了论语,而且清晰的平反了五四运动对儒家的误会,让儒学以现代的视角得以更好的发挥,造福后人,定当感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三

这次看《论语别裁》,南怀瑾先生讲了一番有关孝道的话,对此我深有感触。

父母对我们的爱,就像是空气,摸不到却时刻围绕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这个专属名字中,必定包含了父母对我们无尽的深爱和期盼。今天偶然间在成语书上翻到“怀瑾握瑜”这个词,在好奇心的督促下,我汲取了这个词的含义。“怀瑾握瑜”形容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由此可见,南怀瑾先生的父母对先生的期盼。现代人的名字中有“健”的数不胜数,父母都希望我们健健康康一辈子;“一鸣”在人名中也屡次出现,一听便知道,父母希望我们“一鸣惊人”,成就不凡。

不只是从名字,从生活中的语言、行为等等中,我们随处可见父母对我们的爱和期盼。可是面对这些,我们应该用什么做以回报?我想,遵守孝道应该是最好的方式。

如何做好孝道?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孝悌,是人的根本。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看这个人是否有学问。可见,孝道如此重要。

说道孝道,我更想到了二十四孝图中“郭巨埋儿”的故事。他为了养母亲,想要把儿子埋了,说实话,我觉得这种“孝顺”太为过了,不如做到父母开心,父母顺心,父母无忧,父母健康,这不是更好吗?

百善孝为先,虽然我们年纪还小,但我们也应该学着感知父母心,感受父母情,并且尽力用微小的力量去报答父母的恩情。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四

暑假开始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有点顿悟的感觉,就来写写自己的感受。

首先从一个节目开始,某个晚上看某电视,李连杰给人感觉很沧桑的感觉,他说出了他的人生感悟,人一辈子,光溜溜的身子来到人间,光溜溜的离开人世,来的时候,需要别人救济帮忙,走得时候也要麻烦人火葬帮忙,每个人其实都是在别人的救助下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所以还是利用在世间的日子去多救助一些别人,才有意义。当别人问他,慈善最大的感慨,他说是"给别人的才是你的",解释到比如别人送一个表给他,他每次看表的时候,其实都在想念那个送表的朋友,其实他朋友已经戴在他的身上,他认为,在我们离开世间的时候,什么都不能够带走,为什么不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呢,这样一来,自己就永远的存在在世界上。他把人生归结为"助人"和"爱人",我想就是他的伟大和成功,他在人生中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真精彩的感受!

一直以来,很多人在教导我们,要学做人,但是可能在概念中,做人是个很虚的东西,尤其是我们后生晚辈,总觉得做人好空洞,也许是前人为了回避现实的一种手段。论语教材,大家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才来死记硬背一下的,即使像奥运上那么大声的"学而时习之",我想实际上十几亿国人,没有几个真正去理解孔子的真实含义。而且,现代人都有一个想法,就是时代不同了,中国人不能够总是停留在远古的那些历史上东西上了,必须和西方靠拢,从别人成功的体制中吸收经验去进步。

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才知道原来我们以前为了论语而论语的思维使我们认为古文化没什么用处,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读懂论语,而且由于没有生活经历,对论语之道也没有真正的体验。

经历了10年的社会生涯,有时候会对社会有悲观的想法,对人生有无奈的想法,现在周围,好象始终是那些有关系的人吃得开,利益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不但是那些社会的宠儿,哪怕是平民百姓,都在为手头的工作而生存,有几个人可以超脱的生活,有几个人可以做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毕竟说什么生活还得继续。正因为工作的辛苦和无奈,大部分人都觉得不快乐,混日子的感觉很厉害。有钱的人也不快乐,因为他想更加有钱,也不知道怎么把钱转化为长期的快乐,最多就,那种穷快活很少了。

总之,我们的生活,得为"利"字。在这个前提下,那论语的做人学问,仁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呢?毕竟这个不管我们饭的。我结合自己,想了一下认为其实是我们还是没有理解人生之道。

首先,不管我们怎么样一个人,其实都有一个做人之道,诚实之人,狡诈之人,其实都在修炼自己的人生的道。这个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有些高人,如南怀瑾先生,就会去把做人理论化,找到人生的修炼理论,可以更好的指导做人。而大部分人,则是根据自己的教育和周围人的影响,在无理论的实施而已。

其次,做人之道,其实并不与谋生之道不相容,它可以知道我们更好的谋生。可以认为,做人之道,是和做事的态度和方式相辅相成,只是做人之道越明确,做事就越清晰,不会出现原则的问题。

最后,做人之道,其实是给人寻找真正的幸福和快乐的根本。始终人生必须明白,财富和享受不是人生真正的意义,疾病、穷困、死亡、失败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情况,真正人生不败的境界就是人生的修炼。一个人做人明确了,他可能事业失败,可能遇到疾病,但是他始终还是会有生存的勇气和决心,因为他可以面对。否则,则可能会由于某个原因,他失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也许,我们每个人,不管读论语也好,还是西方哲学也好,或者自己确定一个准则,找一个健康之道,做自己的人生指南,才是健康的人生,确保永远不失败。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五

当年在什么目的,什么情形下买的这本《论语别裁》,我已经全无记忆。只是扉页上记录是在20 年 2月 9日买的,却是在20 7年才读完它的。

每年悠闲或是要发奋图强时,就拿出来翻几页。以致以前二十几页都很熟悉,后面读来却举步维艰。

今年暑假前终于读完了。像读《菜根谭》一样,走到三四十岁时读许多文句,不用别人做过多解释,自己的经历就可以诠释。

大树分割线

比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让我想起了《世说新语》的一个故事。“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迫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所以说人不可貌相。对于同一件事的反应,华歆与王朗不同,王朗只考虑一时积极热心帮人,可是遇到困难就要舍弃。华歆并不积极主动,却是担在身上便不会推卸放弃。世人多喜欢“王朗”,因为初见时的积极热情,可是不知,“王朗”在大事之前,态度一定会有所变化。因为人无完人,因为巧言令色鲜矣仁。人永远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实体比如大智若愚,比如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南怀瑾先生是在解释“无友不如己者”提到的这个观点。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不要喜欢一个人就觉得他什么都是对的,也不能讨厌这个人就认为他说什么都是错的。我觉得自己恰恰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很狭隘。所谓“君子周而不比”,对待每个人的每个言论,应当采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即使是对手仇家,他也会有有意义的言论,而世人却经常爱屋及乌。

两端红星分割线

又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很多人都认为,孔子是要大家固守贫穷的。我认为,孔子认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更高的见解是: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只要自食其力,都要心态平和,享受其中。就像苏东坡的“得之淡然,失之坦然”。有一段时间心情很糟糕,总是莫名其妙地向儿子老公发火。之后,听见老公和儿子在聊天。老公问儿子妈妈为什么总是发火。儿子低头说,因为他自己做的不好。老公说,不对,是因为妈妈的心态没调整好。当时真的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忙时烦,闲时烦,那么啥时不烦呢?根本在于我自己。如果心态好,闲时悠哉,忙时充实。正如孔子所认为的,贫穷时要乐在其中,富贵来临时,亦可从容驾驭。

腾讯新闻之前报道,南方一个亿万富翁经商失败,破产。其妻自制辣酱沿街叫卖讨生活。最佩服的就是这种人,富有时,可以山珍海味;贫穷也能自食其力养活自己。能上得了大席,也吃得惯路边摊。

我们大部分的生活都是平淡无奇的,但也会有困难。艰难地爬在一个坡上,从心里告诉自己,你正在走上坡路,坚持一下、努力一把,走过这个山坡,就会迎来平坦。懂得努力地生活,也懂得珍惜清晨绿叶上一颗晶莹的露珠。套用一句现下流行的名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贫也罢,富也好,生活本身就是有滋有味的,关键你得有一颗“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心!

再如“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朋友买了一件衣服,你从头批到尾,你觉得是为她负责,可是她已经买了。你的提点再明智,改变不了结局,却左右得了她的心情。慧律法师说,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觉得是自己的父母,不耐烦时就乱嚷嚷,不明白色难才是孝的真谛。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总一天到晚想着吃什么好吃的,穿什么美衣,日子会空虚,无聊到极点。做自己该做的事,说自己该做的话,流自己该流的汗,日子会好过的多。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不止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自信,你知道人世间总有你不了解的智慧,所以不知道并不丢人。自己知道的,就是用来应对自己的人生;不懂,则去学习。这才是大智慧,大自信!

《论语》深邃,吾将上下而求索,只为应对平淡无奇的生活!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六

虽然家里放眼望去有许多课外书,感觉我是读过很多书的人,其实那只不过是表象罢了。

其实我是一个很怕看书的人,那么多的书我都不一定完完整整地看完其中一本。我只要一坐在那老老实实地看书,不到半小时,我的上下眼皮准要打架。

刚进B6班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读《平凡的世界》并且写摘抄与感悟,我把它当做任务,有目的地去读,一会儿就瞌睡了。最后导致在开读书分享会时我完全听不懂同学们说的什么。

但是《论语别裁》给我的感觉却不一样,可能是郑老师广告打的好!在没有拿到书之前,老师就说了许多有趣的片段,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看。

《论语别裁》是解读《论语》的书中最与众不同的一本。南怀瑾先生将《论语》中的句子以通俗而风趣的方式给我们做了解释,让人耳目一新。

对这几句,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的解释是随时随地有思想,有见习,有体验,能够反省才是做学问。开始反省时并不容易,慢慢有了体会,便会“不亦乐乎”了,做学问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理解。但孔子说:“只要有学问,就一定会有知己。”所以他接下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孤独寂寞的时候,能遇到一位知己。只是非常令人高兴的,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也就是说做学问就算一辈子不被理解,也要“不愠”,不怨天尤人。

这与我本来学习的《论语》的解释有很大不同,却字字有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论语》本身并没有那么深奥、古板。它的每一句话都是在教我们如何做人、做学问。也正因为这本书,我慢慢喜欢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七

借用一句古诗做题目,题目有点大,拉大旗作虎皮吧。

一介小民没资格谈国家大事,但大事和咱每一个平民又息息相关,国家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安详和谐富足,国家动荡,覆巢无完卵,道理不讲自明。

读《论语别裁》下册,子路第十三,609页,政治、经济、文化。越读越想读,越不敢写什么感受,道理都让南先生讲透了。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庶(人口多,繁荣)、富、教是说政治发展三个阶段:繁荣、富强、文化教育的振兴。仅是繁荣富强,如不加上文化教育,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民族,就会堕落、沉沦甚至有消亡的危险,这是很严重的。

《论语》两千多年前就有此论断,南先生在六十年代有此解读,“全世界都在谈发展观光,观光就是社会发展的前奏。现在是这样,过去历史也是这样。所谓观光不免要连带有许多对社会风气不好的事,中国如此,世界各国也如此。”结合现在,当今社会不正是这个写照吗?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经济繁荣了,国家富强了,可大家都认为“我们的道德滑坡了”,甚至有人认为是滑到了道德的底线,其实这也是属于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没必要怨天尤人,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一点也不晚,更何况我们身在中国,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未来还是大有希望的。管子曰“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最后是真正的文化教育,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只要我们不一味的“饱暖思淫欲”,坏的现状会很快改变的。但也不能急,“善人为邦百年”,“一个理想的政治风气,最后孕育成一股文化力量,不是简单的。但这种不以事功取胜,以道德为先,才可胜残止杀,化解人们彼此斗争、仇恨、残杀的心理。”仁德须加累积成,“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与我们来说,要正人先正己,“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八

《论语别裁》是南怀瑾大师的著作。

南怀瑾先生,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他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等近六十部作品,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

一、二月份,我们共读的书目是《论语别裁》,当我读了这本书后,我对做学问、做人有了新的认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南怀瑾先生这样解释这句话,“君子不重则不威”中的“重”是自重,现在讲来是自尊心,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则不威”,那现代化来讲,也可说是自己没有信心。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在国外学哲学的青年,由他父母陪着来找南怀瑾先生,这青年说,他觉得自己不存在。南怀瑾先生说,你怎么不存在?这位青年说,他觉得没有他。南怀瑾先生说,现在他讲话你能听到了吧?既然听到了怎么会不存在呢?“我思故我在”,你能够思想,你就存在,你怎么没有?南怀瑾先生觉得这个青年丧失了自信心,要恢复他自信心就好了。

一个人“见危授命”,若丧失了自信心,就会非常空虚,在这地方,就需要真正的学问,这个学问不是在书本上,这就是自重。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重视自己,不自尊,“学则不固”,这个学问是不稳固的,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

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他这一点不对,另一点会是对的。我们应该用其长而舍其短,所以,“过则勿惮改”,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要怕改过,要勇于改过,这才是真学问、真道德。

读了《论语别裁》,感觉《论语》不再是那么生涩难懂了,南怀瑾先生通过讲故事、讲来源等方式让我进一步走进了历史,对《论语》有了更亲切的了解。

《论语别裁》有助于大家理解《论语》和孔子的为人之道,只是我读得还不深入,以后的日子,我还要继续捧读它,因为每读一遍,我都会有新的收获。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九

杭集中心小学王一鹏

工作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最近一段时间,按照教育局的要求,读了一点《论语别裁》来充实自己。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二而撰写成《论语别裁》,通过南怀瑾先生的论述、诠释,希望自己从《论语》中学道行多的方法,去治我的工作、生活。下面谈一丁点读《论语别裁》的感受。

《论语别裁》这部书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这部书别出心裁的解释,特别是有别于明朝朱熹对《论语》的解释。他认为现在人们对于儒家学说的错误认识和理解,多是由于朱熹的解释给人们的误导。《论语》这部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部书的绝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或者其他人的问答的话。聪明的学生问他,有聪明的答复,愚笨的学生问他同样一个问题,他的答复便又不同。孔子说话,是因人而异的,即"因材施教"。孔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他将人看作是平等的。《论语》中有"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是说,除了绝顶聪明和绝顶愚笨的人没有办法教育以外,其他都是平等的,可教育的能力是一样的。孔子提出了四个字,可以说是中国的民主主义教育哲学,就是"有教无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的教育,他"教"什么呢?孔子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字,就是"仁"。孔子的看重"仁"字,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个"仁",就是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尊严。孔子说"修己以敬"。孔子的。学生问:"这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修己以安人"。这个学生又问:"这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修己以安百姓"。这句话就是说教育并不是让你去打坐念经,"修己"是让你去做自我教育的工作,但是还有一个社会目标,就是"安人"。安人是给人类以和平、快乐。这个教育观念是新的。教育并不是为自己,为的是一个社会目标。所以《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身的基础,而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社会的目标。所以孔子时代的这种"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观念就是将教育个人与社会连贯起来。教育的目标不是为自己自私自利,不是为升官发财,而是为"安人、安百姓",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这个使命,就感觉到"仁"------受教育的人。人本来有人的尊严,到了做到自己感觉有"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使命时,就格外感觉到一种责任。所以《论语》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就是说,必要时,宁可杀身来完善自己的人格。这就是《论语》中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仁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就是说受教育的人要有大气魄,要有毅力,因为"任重而道远"。"任"就是担子,把"仁"拿来做担子,担子自然就很重。孟子说:"自任以天下之重",曾子说"仁以为己任"。以整个人类作为我们的担子,就是2500年来一个了不得的传统。后来宋朝的范仲淹也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修己以安人"而感觉到"任重而道远"的缘故。()明朝的顾亭林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这个道理。

《论语》是一本由只言片语构成的伟大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论语》的深邃,是即便南怀谨先生这样的国学大师也要穷数十年的精力才能入其堂奥的巨制。我作为一个后学晚辈,只希望随着人生经验、阅历的增加,对《论语》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入,对于我的教学和生活不断带来更大的帮助。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9篇《论语别裁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本文地址:论语别裁读后感(优秀9篇)https://www.gybole.com/jiaoshisuibi/54480.html
  •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下一篇作文: 西游记读后感300字(优秀3篇)

    上一篇作文: 透明的哀伤读书笔记8篇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论语别裁读后感(优秀9篇)》为作文库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论语别裁读后感(优秀9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相关作文